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肾病科 (共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自197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肾病科已拥有54张病床,包括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三个组成部分,是治疗手段齐全、功能完善的肾病专科。本专科现有医师20人,护士40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人,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名老中医洪钦国教授,从事肾脏病临床工作40多年,提出攻下逐水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竭,清热凉血法治疗IgA肾病,临床效果显著;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汤水福教授从事肾脏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近30年,对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等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方向

(一)肾小球疾病临床研究

对常见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建立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规范化标准,指导中医临床,临床疗效显著。

(二)慢性肾衰竭中医综合治疗

肾病科已建立慢性肾衰竭临床路径,为中医临床规范化奠定基础。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剂、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灌肠、结肠水疗、外敷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中医疗效。

(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治疗

提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病机为“脾肾虚衰为本,浊瘀为标”,用中医补肾健脾、活血化浊法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延长生命。

(四)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治疗

提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综合运用健脾益肾、和胃降浊、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证施治,在缓解腹膜透析并发消化道疾病、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腹膜炎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五)肾移植术后的中医治疗

经过不断的探索,在肾移植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如感染、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慢性排斥反应、营养不良、红细胞增多等,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法,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移植肾/人的存活率。

专科特色

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对肾小球疾病、慢性肾衰竭保守治疗等,以中医治疗为主。对危重、难治性肾病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患者,则配合西医治疗,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化:有口服药(汤剂、片剂、丸剂、胶囊、冲剂等)、针剂、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灌肠、外用药、针灸等,可单用或综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诊断手段现代化:借助现代先进仪器设备如CT、MRI、ECT、彩色超声多普勒、电镜、免疫荧光镜等,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先进的现代治疗手段:我院是华南地区拥有最大规模血液净化中心的中医医院之一,血液净化中心拥有先进血液透析机58台和CRRT机2台,能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血浆免疫吸附、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等各类血液净化治疗,年透析30000人次。自2001年开展腹膜透析治疗以来,腹膜透析中心不断壮大,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在中心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病人超过120人。

以科研促临床:近10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1项,GCP项目12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肾复康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及“中药治疗维持性血透的临床研究”通过鉴定,其成果在本领域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医师主编、参编专著32部,发表论文148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左边小腹隐隐作痛是怎么回事
高云
回答: 左边小腹隐隐作痛可能由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泌尿系统结石、妇科疾病或结肠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体外碎石或手术等方式缓解。 1、胃肠功能紊乱 长期饮食不规律或精神紧张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异常,表现为左侧小腹隐痛伴腹胀。建议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规律进食,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配合匹维溴铵片缓解痉挛性疼痛。 2、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敏感人群在进食生冷食物后易出现左侧腹痛,可能伴随腹泻或便秘。需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刺激,热敷腹部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蒙脱石散止泻或乳果糖口服溶液改善便秘。 3、泌尿系统结石 左侧输尿管结石可能引发阵发性绞痛并向会阴部放射,伴有血尿症状。可通过多饮水促进排石,疼痛剧烈时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解痉,严重者需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4、妇科疾病 女性左侧附件炎或卵巢囊肿可能出现持续性隐痛,月经期加重。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劳累,急性发作时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抗感染,配合桂枝茯苓胶囊活血化瘀。 5、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憩室炎可引起左下腹隐痛伴黏液便,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发作期选择低渣饮食,遵医嘱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建议记录疼痛发作频率与诱因,避免过度按压腹部。保持每日饮水量1500毫升以上,选择清蒸、炖煮等易消化烹饪方式。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便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完善肠镜、超声等检查。规律作息与适度散步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症状。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