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医院

血液肿瘤科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创建于60年代,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血液学科研医疗机构。是广东省特色专科,国家血液专业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卫生部血液病学专业人员培养基地,卫生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卫生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中华骨髓库、台湾骨髓库、香港骨髓库及各地脐带血库合作单位,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广州干细胞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建科40余年来,在血液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血液学人才培养、血液肿瘤的综合诊治及个体化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享有较高的声誉。

现有教授(主任医师)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全部技术骨干均经硕士、博士教育,对外学术交流频繁,留美、留德、留日人员5名。面向省内外收治急、慢性白血病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各类贫血病人、出凝血疾病病人及其它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提供血液病诊断治疗的高水平服务,同时开展血液病临床科研工作。其中对常见血液病、特别是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等领域达国内先进水平。科室主要由血液临床病房和血液病实验室两部分组成:临床病房125张,设有血液病区(主要收治各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瘤、骨髓瘤和各类贫血及出凝血疾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血液病实验室设有细胞形态、染色体、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分析、白血病基因诊断等实验室,为疾病诊断、疗效评价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近五年来,血液科承担科研项目五十多余项,其中包括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广州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省部级成果奖项,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含多篇SCI收录论文。承担中山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医学生教学、培训任务外,还面向全国接收血液学研究生及进修医师,及承办国家级学习班,培养了大量血液病临床和科研人才。

我们将加强血液科的内涵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加强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使医疗、科研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将血液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血液病医疗机构,为推动血液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余细勇当选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名誉主委

8月14日至17日,国际心脏研究会2014中国学术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我院医学研究部余细勇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有来自国内外从事心血管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学研究生和临床医生100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规模空前。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学科交叉,促进转化”,期望通过学术交流充分展示在心血管基础研究和转化方面的最新成果,并进一步推动心血管基础和临床研究间的融合和提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转达了他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建议——病理生理学应该与临床紧密结合,以问题为研究导向,由临床实际提出科学问题,并努力应用到临床。 在本次会议上,我院余细勇主任、单志新研究员、邓春玉研究员、李晓红博士进行了大会口头学术报告,从多个侧面展现了我院在心血管基础与转化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经过近两年的前期准备,本次大会期间成立了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ISHR-CCTM)第一届委员会,我院余细勇教授当选为共同名誉主任委员,谭宁主任当选为常务委员,单志新和于汇民主任当选为委员。该委员会隶属于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其ISHR中国分会,其根本任务是:促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为我国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研究的创新性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储备;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临床需求与产业转化的有机结合,以一体化的模式推进临床研究及时向产业转化,造福广大患者。 在本次会议的青年优秀论文竞选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地区的18位青年学者经过同行专家初筛脱颖而出、同台竞争,经过严格的海外专家为主的评审团评审,我院冯宇亮博士(导师余细勇)和邹笑硕士生(导师单志新)以出色的论文质量和英文答辩分别荣获了青年优秀论文一、三等奖,获得了评审专家和同行的一致好评。同时,孟锦绣副研究员获得了优秀壁展(poster)论文奖。 文、图_医学研究部 单志新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撒尿一直黄是什么原因
黄钟明
回答: 撒尿一直黄可能与饮水量不足、食物色素影响、药物作用、肝胆疾病或泌尿系统感染等因素有关。尿液颜色持续发黄通常表现为尿胆原升高、尿浓缩等现象,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饮水量不足 机体水分摄入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尿液中尿胆原浓度增高而呈现深黄色。这种情况可通过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毫升以上改善,观察1-2天后若颜色未恢复正常需进一步检查。长时间脱水还可能伴随口干、皮肤弹性下降等表现。 2、食物色素影响 大量食用含天然色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或人工色素的饮料,会使尿液中排出核黄素等成分导致颜色加深。停止摄入相关食物后24-48小时尿液颜色可逐渐恢复,通常不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3、药物作用 服用维生素B2片、呋喃妥因肠溶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时,其代谢产物可使尿液呈橘黄色或深黄色。这种药物性染色在停药后即可消退,若持续存在需排查是否合并肝胆代谢异常。 4、肝胆疾病 肝炎、胆管梗阻等疾病会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尿液中结合胆红素增多呈现浓茶色。可能伴随皮肤巩膜黄染、陶土样大便等症状,需通过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等确诊,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片、茵栀黄颗粒等药物治疗。 5、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或尿道炎时尿液中白细胞增多可能导致尿液浑浊发黄,常伴有尿频尿急症状。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三金片或热淋清颗粒等药物控制感染。 日常应注意保持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避免长时间憋尿。观察尿液颜色变化时需排除食物药物干扰因素,若调整饮水饮食后仍持续发黄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腰痛等症状,应及时到泌尿内科或消化内科就诊检查。进行尿常规、肝功能及腹部超声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清热利尿类药物掩盖病情。 黄钟明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