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肝胆胰外科是以肝胆胰外肿瘤的临床诊治和研究为重点的科室,科室有多人具有国内著名医学院校的博士硕士学位,并多人次赴香港、德国等著名肝胆外科研修学习,相关肿瘤的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有一人担任全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一人担任全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委会委员职务。具体的临床工作有;

1.肝脏外科:成熟开展肝内任何部位(包括中叶、尾叶)、任何难度、各种术式(包括肝段切除、肝叶切除、半肝切除、超半肝切除及不规则肝切除等)的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及其它肝占位性病变的肝切除术。开展巨块型肝癌及累及肝门部、腔静脉周围等难治性肝脏肿瘤的手术切除,积累了成熟经验并取得显著疗效。对不能切除的肝癌,经IDDS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灌注化疗和/或栓塞化疗、肿瘤内注射抗癌药物或无水酒精等方法,使肿瘤缩小后再行二期切除,给绝大多数就诊时失去切除治愈机会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灌注化疗预防复发的综合治疗,是我科及我院的特色技术和"拳头产品"。

2.胆道外科:开展常规胆囊切除术、开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经纤维胆道镜胆管残余结石取石治疗。对外科黄疸开展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胆-肠桥式内引流术及各种胆肠吻合转流手术。开展胆管癌、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和扩大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切除术等。

3.胰腺外科:开展胰头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研究,根据胰周血管间隙和肿瘤累及血管的程度,确定胰头癌根治性切除及合并受累门静脉部分切除的手术指征。按照肿瘤学观念建立胰头癌标准根治性切除术与扩大切除术,采用“胰头后侧进路、PV-SMV预置阻断法”新术式,提高胰头癌手术切除率超过30%,5年生存率超过1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不能切除胰头癌,开展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癌内注射及围手术期免疫调节治疗的新方法,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在国内首先开展并报道“不能切除胰头癌的二步切除”新方法。应用给药装置造影,研究胰头癌灌注化疗的血流分布规律和影像学特征,建立了胰头癌灌注化疗的最佳动脉置管途径、选择性及超选择性灌注化疗方法,并对胰头癌灌注化疗的血管损伤和远期并发症进行了系列研究。“不能切除胰头癌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系列研究”,通过2001年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及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中晚期胰头癌的局部综合治疗及“不能切除胰头癌的二步切除”是我科及我院的特色技术和"拳头产品"。

4.微创外科:目前科室已成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全腹腔镜下肝癌切除、复杂肝囊肿的腹腔镜下开窗减压等微创外科手术,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癌开腹及不开腹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台湾周女士专程飞赴我院进行腮腺肿瘤改良功能性外科治疗

这些年来“耳垂下的肿块”一直困扰着居住在台北市的周女士。经过台湾多家大医院辗转就诊后确诊为“腮腺肿瘤”建议住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然而,腮腺肿瘤手术不可避免会留下颜面疤痕、耳垂区麻木等并发症,这些手术并发症让平素十分注重仪表的周女士迟迟不能下决心进行外科治疗。 今年以来,耳垂下肿块明显变大,周女士入住台北荣总医院,在完成手术前各种检查的过程中,忧心忡忡的她又一次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肿瘤资料,一篇由我院头颈外科李超主任发表在《美国外科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上的关于腮腺肿瘤改良功能性外科治疗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她,该论文总结了我院头颈科对传统腮腺手术进行系统性改良和优化的系列研究成果。经过改良后的术式可以兼顾腮腺肿瘤治疗后的疗效、功能以及外观。 周女士经过电话联系我院院办后,按照约定时间在台北办理了出院,放弃了当地几乎完全免费的医疗保障,专程飞赴我院进行外科治疗。 周女士在我院入院常规体检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她右腮腺区的肿瘤,而且还早期发现了她甲状腺的癌变。经科室讨论后,6月12日在头颈二病区及麻醉科、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周女士进行了“右腮腺肿瘤改良功能性外科治疗及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手术按制定计划进行,两个部位的肿瘤手术同期顺利完成,根治肿瘤的同时兼顾了患者的功能以及美观。 如今,周女士在我院圆满完成腮腺肿瘤和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离别在即,热泪盈眶的她在感谢我院医疗技术的同时大力赞扬了我院各相关科室的人性化服务,让她感觉到宾至如归的温暖。我们也预祝她永远健康、美丽!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睾酮偏高是什么原因
李青
回答: 睾酮偏高可能与遗传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药物影响、内分泌肿瘤等原因有关。睾酮偏高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体毛增多、痤疮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倾向导致体内睾酮水平偏高,可能与基因突变或遗传代谢异常有关。这类情况通常伴随青春期发育异常或家族成员类似病史,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日常需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外源性激素摄入,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螺内酯片等抗雄激素药物调节。 2、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睾酮升高的常见原因,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有关。患者除睾酮偏高外,常伴有卵巢多囊样改变、排卵障碍,可遵医嘱使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配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改善胰岛素抵抗。 3、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会导致肾上腺源性雄激素分泌过多,21-羟化酶缺乏是最常见类型。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成年患者可能出现骨龄超前、声音低沉等表现。需长期服用氢化可的松片替代治疗,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和骨密度。 4、药物影响 滥用雄激素制剂或含激素的保健品可能导致外源性睾酮升高,常见于健身人群使用合成类固醇。部分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也可能干扰激素代谢。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通过肝肾功能检测评估药物副作用。 5、内分泌肿瘤 肾上腺或卵巢的分泌雄激素肿瘤会异常升高睾酮,如卵巢男性化肿瘤、肾上腺腺瘤等。患者可能出现男性化体征快速进展,影像学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确诊后需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睾酮偏高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限制乳制品和红肉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帮助雌激素代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度力量训练刺激雄激素分泌。所有药物治疗均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激素六项和超声检查,出现多毛、脱发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复诊。 李青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