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63医院

核医学科 (共2位医生)

科室简介
核医学科应用美国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开展核医学检测项目,碘131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癌;锶89治疗骨转移性肿瘤;核素敷贴治疗疤痕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门诊特殊疾病费用结算

一、门诊特殊疾病起付标准是多少? 答:城镇职工的起付标准为: (一)一级医院200元,二级医院400元,三级医院800元,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含定点乡镇卫生院)160元; (二)第一类病种和年满100周岁以上的参保人员不计起付标准; (三)一个自然年度内,第二、三类病种计算两次起付标准且不逐次降低,第四类病种计算一次起付标准。 城乡居民的起付标准为: (一)一级医院100元,二级医院200元,三级医院500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乡镇卫生院)100元; (二)第一类病种不计起付标准; (三)一个自然年度内,第二、三类病种计算两次起付标准且不逐次降低,第四类病种计算一次起付标准。 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参保人员未到治疗期结束时间提前结算的,起付标准按医疗机构级别另行计算,不受第(三)款规定的限制。 二、门诊特殊疾病医疗保险如何报销? 答:门诊特殊疾病医疗保险报销公式:[一个治疗期内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费用总额-起付标准-个人首先自付部分]×报销比例。 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根据医院级别确定: 三级医院85%,二级医院90%,一级医院92%,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了住院医疗服务协议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在此基础上,年满50周岁的增加2%,年满60周岁的增加4%,年满70周岁的增加6%,年满80周岁的增加8%,年满90周岁的增加10%。根据年龄增加后的医疗费报销比例,不得超过100%。 年满100周岁及以上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费报销比例为100%。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根据缴费档次和医院机构级别确定: (一)按低档次缴费和学生儿童的报销比例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一级医院85%,二级医院75%,三级医院50%; (二)按高档次缴费的报销比例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一级医院87%,二级医院82%,三级医院65%; 三、门诊特殊疾病费用的结算时限如何规定? 答:门诊特殊疾病费用报销时限为治疗期满后3个月内,特殊情况不超过12个月,逾期不予受理。 四、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的门诊特殊疾病费用有哪些? (一)未通过认定机构认定的病种产生的门诊医疗费用; (二)未在治疗期内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 (三)未在所选定的治疗机构产生的门诊医疗费用; (四)未经所选定的治疗机构同意产生的外检医疗费用; (五)超出治疗方案范围,以及审核量或处方剂量的门诊医疗费用; (六)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公益性医疗机构开具的非基药药品费用; (七)治疗期满后,超过3个月(特殊情况超过12个月)未办理结算的门诊医疗费用; (八)其他违反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本办法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 五、门诊特殊疾病一个自然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是多少? 答:一个自然年度内,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给参保人员的门诊特殊疾病医疗费用与支付的其他医疗费用合并计算,合并后的支付金额不超过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规定的最高支付限额。城镇职工最高支付限额为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倍,城乡居民保险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最高支付限额按治疗期结束时间计算。 六、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怎么结算? 答:在办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时一并结算。 七、未到治疗期结束时间,是否可以申请提前结算? 答:原则上不能提前结算(参保人员死亡除外)。如因特殊原因提前结算的,应按治疗机构的级别另行计算起付标准。 八、在支付个人负担部分时,是否可以使用个人账户余额进行支付? 答:可以。参保人员支付个人负担部分时,可先使用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不足的,不足部分用现金支付。 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如何报销、它与我市其它保险报销的先后顺序是怎么的? 答: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对单次住院或多次住院(含门诊特殊疾病)累计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达到我市大病保险政策规定的再报销标准后,将按一定比例对超标准部分进行报销,在报销基本医疗保险时一并结算。大病保险的报销顺序是先报基本医疗保险,再报大病保险,最后报销大病互助补充保险。 十、参保人员在医疗机构办理认定、治疗和结算过程中,有政策上的疑问找医疗机构哪个部门解决? 答:由医疗机构医保部门负责协调解决。 十一、参保人员门诊特殊疾病的报销比例和起付标准以什么时间点计算? 答:以核准的治疗期开始时间计算。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宝宝睡觉总是使劲扭憋得脸通红怎么办
聂小娟
回答: 宝宝睡觉总是使劲扭憋得脸通红可通过调整睡姿、拍嗝排气、腹部按摩、补充维生素D、排查过敏原等方式缓解。这种情况通常由肠胀气、维生素D缺乏、过敏反应、胃食管反流、睡眠环境不适等原因引起。 1、调整睡姿 采用侧卧位或抬高上半身15度可减少胃食管反流概率。家长需在宝宝背部垫软枕固定体位,避免俯卧导致窒息风险。若伴随吐奶,建议喂奶后竖抱20分钟再放下。 2、拍嗝排气 肠胀气是常见诱因,家长需在每次喂奶后竖抱宝宝,用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直至打出嗝。可配合飞机抱姿势促进肠道气体排出,每日进行3次腹部顺时针按摩,每次5分钟。 3、腹部按摩 家长需在宝宝清醒时用温热的掌心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配合屈腿压腹动作帮助排气。若触摸腹部有硬块或持续哭闹,需警惕肠套叠可能,应及时就医排查。 4、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家长需遵医嘱每日补充维生素D滴剂400单位,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母乳喂养宝宝需持续补充至2岁,配方奶喂养需计算奶量中已有含量。 5、排查过敏原 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引发肠道不适,家长需观察是否伴随湿疹、血便。可尝试深度水解奶粉,如纽太特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哺乳期母亲需忌口乳制品、鸡蛋等常见致敏食物2周观察效果。 家长需保持室温22-24摄氏度,湿度50%-60%,避免包裹过厚。记录发作时间与喂养关联性,若每周发作超过3次或伴随发热、呕吐、体重不增等情况,需及时儿科就诊排除先天性巨结肠、胃食管反流病等器质性疾病。日常可做被动操促进肠道蠕动,选择防胀气奶瓶减少空气吸入。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