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中医医院

肾病内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宝鸡市中医院肾内科为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陕西省较大的肾脏病专科之一。现开放床位16张,人员1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硕士研究生1名,研究生2名,专业血液净化护师4人,知识及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较为齐全,是一支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的学术队伍。拥有费森尤斯、百特等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机,动态血压检测仪、多参数监护仪、血管内瘘吻合器、血糖监测仪等先进设备。现能熟练开展В超引导下肾穿刺技术及血液净化相关技术,数量及质量均属我市领先水平。可独立完成血液净化相关外科技术,如动静脉内瘘成型术、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术、急慢性腹膜透析管植入术等。
  肾内科每周一至周五全天均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出诊。
  业务范围:
  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
  1、水肿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小便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3、腰痛、肾脏占位、肾盂积水的病因分析;
  4、临床诊断已经明确的各种肾脏疾病的病理分型,从而制订治疗方案。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隐匿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高血压肾硬化,糖尿病肾病、血管炎肾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遗传性肾炎等。
  5、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衰(包括流行性肾综合症出血热、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的血液净化抢救;
  6、利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胰腺炎、肝昏迷、难治性充血性心衰、急性肺水肿、脑水肿,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如高血钾等、重度梗阻性黄疸术前准备等;
  7、终末期肾病的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8、家庭腹膜透析培训;
  9、肾病饮食指导;
  10、肾病科普知识介绍;
  11、组织肾友会的各项活动;
  12、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痛风、垂体疾病等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血液净化中心: 血液净化中心拥有德国费森尤斯、美国百特等血液透析及血滤机。医疗工作由肾内科副主任医师负责,全体护士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并先后在华西医科大学、西交大一附院、西京医院进行了专科培训。血液净化中心布局合理,医疗分区明确,为患者提供了温馨整洁、宽敞明亮的治疗环境。新近增加了国际先进的血液净化设备。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血液净化技术,如在线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透析、可调钠透析、血液灌流、人工肝技术、腹水回输等。
  血液净化中心设置在肾内科病区,以常规慢性肾衰血液净化治疗为主,还涉及全院其他科室,如:创伤、肝病、血液、心血管、肿瘤、呼吸、泌尿、中毒等。肾内科医师根据患者疾病特点,精心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全体护士熟练、准确的内瘘穿刺及机器调试技能为透析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体医护人员坚持以高质量、高服务、高技术及一流的环境和服务态度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为方便患者就医每次透析提供交通补助费;对门诊透析患者随时予以治疗指导。
  学科特色: 经过全体医务人员的潜心研究,肾内科逐渐发展为中医特色突出、西医诊断检测手段齐全、治疗方法完备、在市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专科。可进行中药口服、灌肠、局部外敷及中药静点等中医特色治疗。以中药为主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复杂性尿路感染等疑难疾病方面,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是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人民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肾脏内科医务人员致力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并与患者保持随访联系,减轻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2014年8月27日《宝鸡日报》健康养生版《疑难病例辨析赛群英争锋

7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现场争锋,评委铁面无私、当场决断, 300名观众台下助威、加油呐喊。 8月 21日,市中医医院临床技能大比武“疑难重症病案辨析竞赛”争锋赛决赛现场气氛热烈、别开生面。 自今年 5月份起,市中医医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 2014年临床技能培训和大比武活动。此次活动共涉及心肺复苏、骨科专科技术等 18个专项。而疑难重症病案辨析争锋赛是在科主任和副高职称以上医师范围内开展的。经过预赛,全院共有 7支代表队进入决赛。西安交大一附院教授潘承恩、李正仪、王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建苑教授应邀担任评委。 决赛现场,每支参赛代表队由科主任及副高职称以上三名医生组成,提前 10分钟在候考区阅读参赛题目。在 2个多小时的比赛中,面对鲜活具体的实际病案,选手们分析病情抽丝剥茧,诊断辨识清晰明确,治疗方案准确及时,展现了医院高年资医师深厚的临床经验及精湛的临床诊疗水平。最终,重症医学科代表队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宝宝面肌抽搐的病因
邵自强
回答: 宝宝面肌抽搐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神经发育异常、外伤或感染、癫痫等因素有关。面肌抽搐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可能伴随眨眼、嘴角抽动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干预措施。 1、遗传因素 部分宝宝面肌抽搐与家族遗传史相关,如先天性肌强直或代谢性疾病。这类情况通常在婴幼儿期显现,表现为面部肌肉重复性收缩。家长需及时就医进行基因检测,医生可能建议营养支持或药物干预,如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左卡尼汀口服溶液等改善神经代谢。 2、环境刺激 强光、噪音或情绪紧张可能诱发短暂性面肌抽动。这类抽动多为生理性反应,表现为突发性单侧面部肌肉颤动。家长需减少环境刺激源,保持宝宝情绪稳定,可通过轻柔按摩或热敷缓解症状,无须特殊药物治疗。 3、神经发育异常 面神经通路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慢性抽搐,常伴随吮吸困难或表情不对称。此类情况需通过肌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医生可能推荐神经营养药物如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甲钴胺片等促进神经修复。 4、外伤或感染 产伤、头部撞击或中耳炎等感染可能损伤面神经分支,引发节律性抽动。这类抽搐多伴随局部红肿或发热,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同时配合物理康复训练。 5、癫痫发作 部分局灶性癫痫发作以面部抽搐为首发症状,可能伴随意识障碍或肢体强直。需通过脑电图明确诊断,医生可能开具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奥卡西平口服混悬液等控制发作。 家长发现宝宝持续面肌抽搐时,应记录发作频率和诱因,避免强行按压抽搐部位。保持饮食均衡,适当补充钙镁等矿物质,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若抽搐伴随发热、呕吐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进行神经系统评估。日常可通过抚触和音乐疗法帮助宝宝放松面部肌肉,定期随访神经发育情况。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