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青光眼 (共12位医生)

科室简介

青光眼专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的青光眼专科之一。五十年代末,在全国著名青光眼专家、全国青光眼学组创始人周文炳教授的带领下,本专科迅速发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先天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1984年的全国青光眼学组会议上提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及分期标准,并完善了各类型青光眼的诊断及治疗指南。

青光眼专科在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青光眼学组组长葛坚教授的带领下,本专科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分期靶点干预的个性化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及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和再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立了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成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

青光眼专科现任专科学术带头人葛坚教授、余敏斌教授。现任科主任卓业鸿教授。青光眼科现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者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科主任卓业鸿教授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

青光眼专科高级职称人数全国领先,但青年人才储备不足,发展潜力受到一定限制。40岁以下、副高职称以上仅1人,而35岁以下的初中级职称医生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青光眼专科是全国最大的青光眼临床医疗基地,每年接受来自广东省、全国各地、港澳台及国外的青光眼门诊病人约31000人次,住院患者约2000人次,手术约2500台。作为国内青光眼复杂疑难病例诊疗会诊基地,本专科还负责全国各地的远程医疗服务。

青光眼专科秉承临床科学问题为中心,重视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转化医学研究,着力提高青光眼诊疗水平。在全国首先开展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图像检查,包括UBM及眼前段OCT检查,OC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定量分析、HRT视乳头地形图检测、高通分辨视野与倍频视野检查等,使早期青光眼诊断率明显提高;首先应用并推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规范了常规抗青光眼手术(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复杂性青光眼手术(包括前房引流物植入术、经巩膜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等)。另外,作为主要研究者组织了多种抗青光眼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

青光眼专科还成立了名为“青光眼之家”的患者俱乐部,定期举行青光眼科普宣传讲座,由青光眼专家及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向患者普及青光眼及相关常识,加强青光眼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进行全社会全方位的青光眼防治。

青光眼专科是全国青光眼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每年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0余名,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50多名。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糖尿病引起神经受损可以恢复吗
袁晓勇
回答: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受损部分情况下可以恢复,但恢复程度与损伤严重程度、血糖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主要分为可逆性早期病变和不可逆性晚期病变。 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通常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或温度觉异常,此时通过严格控糖、营养神经代谢治疗及改善微循环,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能逐渐恢复。常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片、硫辛酸注射液、依帕司他片等神经营养修复药物,配合血糖监测和饮食运动管理,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便秘、排尿困难,需针对症状使用促胃肠动力药或调节膀胱功能的药物。 当神经损伤已导致髓鞘结构破坏或轴突变性时,如出现足部溃疡、肌肉萎缩等严重病变,此时神经功能恢复较为困难。长期未控制的血糖会持续损害神经血管,即使后期强化治疗也难以完全逆转。对于痛性神经病变,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胶囊等药物可缓解疼痛但无法修复神经结构。部分患者需通过电生理治疗或手术减压改善症状。 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进行神经病变筛查,包括10克尼龙丝触觉检查、振动觉测试等。日常需保持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避免赤足行走防止足部损伤,出现伤口感染及时就医。维生素B12缺乏者需补充甲钴胺,戒烟限酒以改善神经血供。合并高血压或高脂血症时需同步控制,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对神经的二次伤害。 袁晓勇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