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肾病风湿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肾病风湿科是以全国知名肾脏病专家闻立荣教授为首创建起来的学科。1984年开展腹膜透析,1987年省内率先开展血液透析,2000年开展肾移植。科室由病房、血液净化中心、肾移植、专科门诊和实验室等组成,现有病床34张、移植监护床4张、血液净化中心1个、肾脏病理实验室1个、组织配型室1个。专业医护人员32人:医师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7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骨干医师平均年龄40左右,富有开拓敬业精神;专业中级技术人员1人;护士18人,其中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5人,9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临床专业护理经验;肾内科系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有硕士导师3人,已培养毕业研究生20余人,在读10余人。省专业学术机构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2人。科室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独著或参编专著7部,已结题或在研省、厅、市科研课题11项。目前与美国国立卫生院环境卫生研究所和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有科研协作。承担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成教生等层次的内科学和诊断学教学。

血液净化:省内率先规模开展的单位,目前拥有进口透析机19台、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机2台、双级反渗水处理机1台、透析器复用机3台。可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单纯超滤、CBP、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脂吸附、腹膜透析、腹水浓缩回输、深静脉置管、血管内瘘成形术等。

肾脏病理检查:目前省内唯一由临床科室独立开展的单位,拥有进口自动肾穿活检针、荧光显微镜以及病理常用设备,可独立开展肾穿活检、常规肾脏病理染色、荧光检查和图文病理报告。年均肾活检120余例。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较好的治疗方法,科室拥有资深的专业医护人员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可独立开展肾移植,组织配型,药物浓度监测以及各种并发症的监护和处理等。

专业诊疗范围:

1.肾脏疾病:肾小球疾病,肾衰竭,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尿路感染,肾结核,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脏疾病,各种继发性肾脏损害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紫癜性肾炎、尿酸性肾病、中毒性肾损害、药物性肾损害)等。

2.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痛风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以及各种慢性肌肉、骨关节疼痛等。

3.血液净化:急、慢性肾衰竭,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重症胰腺炎,重症风湿免疫性疾病,肝昏迷,高胆红素、高尿酸和高脂血症等。

4.肾移植:针对终末期肾衰竭。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晚期甲状腺癌病人的福音

2014年5月,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了一名来自绥阳县的51岁的女患。该患因甲状腺癌在外院行手术治疗后4年,再次发现颈部肿块1月就诊于我院,入院行颈部彩超及颈部CT检查,考虑甲状腺癌复发并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肿瘤侵犯气管及喉部,该患入院完善相关术前检查,行全院会诊讨论后于2014年6月9日,在我院甲状腺乳腺外科程晓明主任医师、曾峰副主任医师及耳鼻喉科的蒋正举主任医师主刀下顺利完成了遵医附院首例晚期甲状腺癌根治+右颈侧区淋巴结廓清术+喉切除气管造瘘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在全科医护人员的细心治疗及精心护理下恢复顺利。 众所周知,甲状腺癌预后非常好,尤其是45岁以前的年轻甲状腺癌,但是对于45岁以后的甲状腺患者来说就不容乐观,部分患者入院就诊时癌症就已经浸润局部喉、气管及周围组织,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气管压迫症状才来就诊。绝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因为不愿接受喉切除气管造瘘手术,而选择姑息性甲状腺癌切除术,最后容易导致复发,或者出现气管压迫症状,而非死于甲状腺癌疾病本身。 甲状腺癌根治+右颈侧区淋巴结廓清术+喉切除气管造瘘术的开展,可以使甲状腺癌浸润喉及气管的患者得到根治,长期生存。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糖的饮食指导有哪些
赵蕾
回答: 高血糖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合理分配餐次等方式改善血糖水平。高血糖可能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不良饮食习惯、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高血糖患者需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健康脂肪和复合碳水化合物。每日蛋白质可来源于鱼类、鸡胸肉、豆腐等低脂食材,脂肪以橄榄油、坚果为主,碳水化合物优先选择全谷物。避免精制糖和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糕点、油炸食品。这种饮食模式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波动。 2、控制碳水化合物 每日碳水化合物总量应控制在130-200克,每餐主食约50-75克。建议用糙米、燕麦等粗粮替代白米白面,采用食物称重法精确计量。需特别注意隐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勾芡汤汁、含糖调味酱等。分次摄入碳水化合物比集中进食更利于血糖平稳。 3、增加膳食纤维 每日应保证25-30克膳食纤维,其中水溶性纤维占比需超过三分之一。西蓝花、魔芋、苹果等富含水溶性纤维的食物能延缓糖分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食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增加摄入量,避免胃肠不适,同时配合足量饮水。 4、低升糖指数食物 选择升糖指数低于55的食物作为主食来源,如藜麦、黑豆、扁豆等豆类,搭配适量乳制品和坚果。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缓慢,血糖生成负荷较低。需注意同种食物不同加工方式会影响升糖指数,如燕麦片的升糖指数低于即食燕麦粉。 5、合理分配餐次 采用三餐两点制或少量多餐模式,每餐间隔不超过4小时。早餐应占全天能量的30%,包含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午晚餐各占35%,加餐以坚果、无糖酸奶为主。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防止夜间血糖波动。规律进餐时间有助于建立稳定的血糖代谢节律。 高血糖患者除饮食控制外,需配合每日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活动。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饮食日志以便调整方案。烹饪方式推荐蒸煮炖拌,避免煎炸。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铬等微量元素,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出现持续高血糖或波动过大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赵蕾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