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医院

普外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前进中的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
  一 概述 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在省卫生厅和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几代普外人的开拓创新、不解努力,已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省内知名科室。2000年被省卫生厅确定为青海省特色科室,2001年被评为全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选定为青海省名科。
  二 人员情况 普外科现有医务人员46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青海省名医2名、青海省首席专家1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9名,是目前全省技术力量最强的普外专业队伍。
  三 主要专业内容和专业水平
  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疗质量、技术水平一直处在全省领先水平,近10年来开展了40余项新业务,填补了我省许多医疗空白。率先在全省开展了背驼式肝移植,开展了右半肝切除术, 开展了闭合性根治性肝包虫切除,开展了腹主动脉瘤以及髂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开展了门脉高压症的Phemister手术,开展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以及肝囊肿切除术,开展了保留肛门的超低位直肠吻合术等一系列新业务、新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至今已有240余例。在ERCP的基础上开展了“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技术。在重症胰腺炎和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 科研、论文
  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一直承担着全省普外专业领域技术创新的主要责任。近年来承担的科研课题有:⑴由青海省科委领导的“青海省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研究的肝移植部分”的课题,⑵“自体胆汁回输临床应用研究”科研课题,⑶“多功能吸刮器行肝脏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课题,⑷“根治性切除治疗囊性肝包虫症的临床研究”,⑸“高原缺氧与重症胰腺炎”科研课题。
  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多篇论文分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除此之外,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论文的数量以每年数十篇的数量在增长。
  五 人员培训
  结合普外科的特点及我们制定的人尽其才、各有所长、全面发展的战略,近年来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赴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沈阳等国内先进医院进修学习。学习的专业包括腹腔镜外科、血管外科、器官移植、十二指肠镜的应用、胰腺外科等,为这些专业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又被青海大学医学院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承担了为青海医学院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青海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开展射频消融术

7月1日,超声科新引进美国泰科公司Radionics cool-tip射频消融治疗仪,对多名原发性肝癌及转移性肝癌(直径<5cm)患者成功实施射频消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对一大腿海绵状淋巴管瘤患者成功实施消融,该项技术为全省乃至西北首例,达到西北先进水平,为我院创下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微创治疗在全省第一的美誉。 肿瘤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是在超声导向下,使用射频热效应引起组织凝固性坏死而达到切除肿瘤的目的,目前已在众多的姑息疗法中成为新的热点。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为射频仪发出中高频率的射频波(460k Hz),能激发组织细胞进行等离子震荡,离子相互撞击产生热量,达到80-100℃,可有效快速地杀死局部肿瘤细胞,同时可使肿瘤周围的血管组织凝固形成一个反应带,使之不能继续向肿瘤供血和有利于防止肿瘤转移。 射频消融术可用于人体器官良、恶性实体肿瘤,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肝癌、肺癌、乳腺癌。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肿瘤、手术中探查发现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不能承受放疗化疗的肿瘤患者,均可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尤其对于直径在3cm以内的小肿瘤可以达到根治性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媲美。 治疗在静脉麻醉及局麻下进行,治疗时间约1-2小时,患者可一边听音乐,一边接受肿瘤消融治疗,安全系数较高,比较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其费用低、痛苦小、恢复较快,术后观察 1-3 天可出院。结合化疗或放射治疗,可达到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产后盆底肌修复有必要做吗
冷启刚
回答: 产后盆底肌修复通常是有必要做的,有助于预防或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修复主要针对产后盆底肌松弛、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问题,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产后盆底肌因妊娠和分娩过程受到牵拉或损伤,可能导致肌力下降。轻度松弛表现为咳嗽或打喷嚏时漏尿,中度可能出现排尿困难或性生活不适,重度可能伴随子宫脱垂。凯格尔运动通过自主收缩盆底肌增强肌力,适合产后早期居家练习。电刺激治疗利用电流刺激肌肉收缩,适用于自主训练效果不佳者。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设备监测帮助准确掌握发力方式,适合协调性差的人群。 少数产妇若无明显症状且盆底肌评估正常,可暂不干预。但高龄分娩、多胎妊娠、产程过长或胎儿体重过大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预防性修复。未及时修复可能加重盆腔器官下垂风险,影响排便功能或慢性盆腔疼痛。产后42天复查时应接受专业评估,根据肌力分级制定个体化方案。 产后半年内是盆底肌修复黄金期,建议结合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可减少提重物、控制慢性咳嗽等腹压增加行为,同时摄入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若出现持续漏尿或下坠感应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顽固性盆底疾病。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