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医院

口腔医学中心 (共2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深圳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现有牙科综合治疗机50余台,多功能病床20张,是目前广东省综合医院中,最大的口腔科。其前身为一门诊口腔科和华西口腔医疗中心。学科带头人为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杰出专家,张国志教授。中心主任邹韵秋,为口腔内科主任医师、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口腔预防保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
  口腔医学中心现有医、护、技人员8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9人(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20人(副教授2人),中级职称人员18人,博士5人,硕士23人,其中更有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韩国的访问学者们。设口腔颌面外科、口腔内科、口腔修复室、口腔正畸室四个二级学科。
  口腔颌面外科现有口腔种植手术台1台,住院病床20张。年门诊量15,000人次,住院患者500余人,手术400余台,专科医疗业务数量一直占全市第一位。口腔外科门诊主要开展常规拔牙和牙槽外科,牙种植,及各类小手术,病房开展了各类复杂高难度手术,多项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为国内领先,包括重型颅颌面外伤的早期急救与后期整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各种游离肌皮瓣同期修复术,大型颌骨缺损即刻重建术,上下颌同期正颌矫治术等。
  口腔内科开展了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口腔粘膜病的治疗,率先在国内抛弃了干尸治疗,全部采用根管治疗,2005年率先在深圳地区开展显微镜根管治疗。近年来开展了老年口腔保健工作。儿童牙病,率先在深圳地区开展了儿童牙病的防治工作,设立了儿童牙病诊室,开展了龋病的防治,是深圳地区目前设立的唯一的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心。
  口腔修复科开展了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颌骨缺损的赝复体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修复治疗,种植义齿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对不良修复体的矫治等工作,口腔修复科的业务水平在深圳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口腔正畸科开展牙颌面畸形的矫治,近年来配合正颌外科开展了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正畸以及唇腭裂患者的正畸治疗。常规开展微型钛钉正畸骨支抗技术、直丝弓技术、自锁托槽技术先进技术等,其水平在深圳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1997年,口腔科正式成为暨南大学医学院口腔系临床实习基地。1998年被正式批准为暨南大学口腔系硕士生培养点。
  近年来,中心先后主办、承办了“口腔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预防”、“2006年广东省口腔颌面外科年会”、“根管显微镜在口腔内科中的应用”等省级继续教育项目;“骨性开颌与反颌诊治的现代理念”、“传动直丝弓矫正技术”等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口腔医学中心至今,已承担省、市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深圳市人民医院召开预约挂号系统推广动员大会

深圳市人民医院召开预约挂号系统推广动员大会 8月25号下午,孙伟副院长主持召开深圳人民医院预约挂号系统推广动员大会,传达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上半年门诊预约挂号工作情况和下半年门诊预约挂号工作计划,强调抓好门诊预约挂号各相关人员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管理。张国志副院长、信息科李体远科长、门诊办公室张杰主任、医务科陈凯科长等依次做了发言。各个临床科室的主任、门急诊行政正副主任等医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孙伟副院长指出,深圳市人民医院预约挂号、门诊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与同市同级医院尚有一定的差距,各临床科室预约挂号开展情况不平衡,门诊正副主任对预约挂号的重视程度不一。要求各临床科室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摆在“一把手工程”的重要位置;各临床科室门诊正副主任要规划好每个月预约挂号量、预约就诊率总体目标,以及今年预约挂号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下半年工作思路。(二)对照信息科就预约挂号系统、门诊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介绍,结合本科室实际,找技术遗漏、找问题原因,制定本科室的门诊出诊医师的应用培训,进一步明确近期和中长期目标;围绕目标加大精力、财力投入,提高门诊出诊医师的信息化水平。(三)务必仔细学习医务科提出的预约挂号工作开展规范条例,对照门诊办公室调研的诊室利用情况报表等,各科室要做进一步的门诊出诊医师的安排和考核。(四)要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多沟通、多协调,扎实落实好各项信息化工作任务。 (深圳市人民医院 通讯员朱勇)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冠心病的总胆红素偏高怎么回事
高云
回答: 冠心病患者总胆红素偏高可能与溶血性贫血、胆道梗阻、药物副作用、肝脏疾病、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等因素有关。总胆红素升高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症状,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并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1、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增加会导致间接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时会引起总胆红素升高。冠心病患者若合并溶血性贫血,可能出现乏力、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免疫性溶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严重者需输血。常用药物包括醋酸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等。 2、胆道梗阻 胆总管结石或肿瘤压迫可能导致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冠心病患者合并胆道梗阻时,除胆红素升高外还可出现陶土样便、皮肤瘙痒等表现。需通过超声或MRCP检查确诊,必要时行ERCP取石或支架置入术。药物方面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缓解胆汁淤积。 3、药物副作用 他汀类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表现为转氨酶与胆红素同步升高,停药后多可恢复。冠心病患者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更换为普伐他汀钠片等肝毒性较小的药物。 4、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肝脏病变会影响胆红素摄取与结合过程。冠心病合并肝病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症状。治疗需保肝降酶,如选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同时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5、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吉尔伯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由于UGT1A1酶活性降低,导致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冠心病患者需注意避免饥饿、感染等诱发因素。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 冠心病患者发现总胆红素升高时应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对因治疗。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饮酒及肝毒性药物,规律监测血压血脂。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加重、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调整冠心病用药方案时需严格遵循医嘱。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