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附属医院-附院

风湿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创建于1983年,为国内较早的风湿病专科之一。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95年获准成为风湿病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起成为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汕头市“四一一五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汕头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专科,2002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迄今己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0多名,现已遍布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附属医院或大中城市的“三甲”医院成为当地风湿科创建者或风湿科主要骨干。2005年成为国家临床药物试验基地。科室医生均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人。已形成一支能从事医、教、研工作,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
  风湿科一直致力于风湿病的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及流行病学研究,全科每年门诊量逾万人次,住院人数数千例,有完整的门诊病人随访资料和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医疗水平与国际同步,诊治的疾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骨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综合症、硬皮病、成人Still病、白塞氏病、血管炎、大动脉炎、骨质疏松症等数十种风湿性疾病,并且收治各类疑难风湿病患者。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出了许多极具特色而且疗效良好的疗法,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治疗,免疫联合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针对脊柱关节病在CT导引下骶髂关节细针穿刺病理活检诊断及治疗的应用等,取得显著效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得到广大患者的依赖,迄今有十多个省市病人来诊。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暂无医生信息

医院动态

更多 >

肿瘤医院举办第2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公益活动

由汕头市抗癌协会主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2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汕头系列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于4月15日在汕头市人民广场拉开帷幕。随后一周,肿瘤医院举办以“科学抗癌、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普及抗癌防癌知识,帮助公众走出癌症误区、实现早诊早治。 4月16日,肿瘤医院在门诊楼各诊室开展了“肿瘤防治宣传周院内义诊”活动,全天免挂号费并提供免费义诊,共有近20名专家为240余人次的患者进行了义诊。 4月17日及19日,肿瘤医院组织了一支由肿瘤内科、中医科、腹部外科、头颈科、妇瘤科、放疗科、门诊部等各科专家及护理、药剂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伍,分别到汕头市中旅卜蜂莲花广场和汕头市澄海区东湖社区凤翔街道开展义诊活动。医疗队队员以高度责任感和爱心、耐心为每一位前来就诊的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不但为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用药指导,而且为疑难杂症病人进行重点检查和多学科综合会诊,并免费发放价值数千元的常用药品及十几种常见的肿瘤健康宣传资料。 4月18日下午,面向广大市民的免费抗癌科普讲座在汕头市林百欣广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肿瘤医院呼吸肿瘤内科、胸部外科专家为在场听众分别作题为《肺癌的内科治疗及现场问答》及《肺癌的外科治疗及现场问答》的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肺癌治疗及康复的相关知识,详细解释了肺癌内科和外科治疗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从心理上战胜癌魔、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面分享了科学知识和经验。 4月19日上午,肿瘤医院乳腺中心在汕头市嘉和海景酒店举行了乳腺癌病友联谊会 —“伊康会”第五届联谊活动,共 90人包括目前在我院接受治疗及已康复的乳腺癌病友、患者家属及乳腺中心医务人员参加了此次联谊会。 4月19日下午,肿瘤医院在汕头金海湾大酒店举行了“粤东乳腺癌专家学术讲座”。乳腺中心和乳腺肿瘤内科专家作专题学术报告,并邀请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的内科主任孙蔚莉教授专程莅汕作《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最新进展》专题报告。“粤东乳腺癌专家学术讲座”的顺利召开,对推动粤东地区乳腺癌治疗的规范化进程及乳腺癌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第二十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汕头系列公益活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汕头系列公益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汕头电视台汕头新闻、今日视线、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等多家媒体争相进行了报道,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及赞赏,好评如潮。通过汕头市抗癌协会和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共同努力,本届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加深了市民群众对癌症的科学认知,提高了健康生活和早期筛查的防癌意识,为促进潮汕地区乃至广东省的抗癌防癌事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危人群
马晓斌
回答: 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肺病患者及65岁以上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严重下呼吸道症状,需加强预防与监测。 1、早产儿 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因肺部发育不完善,气道狭窄且免疫系统薄弱,更易发生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细支气管炎或肺炎。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等缺氧表现,建议家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帕利珠单抗注射液进行被动免疫预防。 2、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合并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病毒可能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心力衰竭。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若出现喂养困难、发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临床可能采用利巴韦林气雾剂联合氧疗干预。 3、免疫功能低下者 艾滋病患者、肿瘤化疗后人群及器官移植受者等因T细胞功能受损,清除病毒能力下降,感染后更易出现病毒性肺浸润。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免疫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4、慢性肺病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者因气道清除功能减退,病毒感染可诱发急性加重。建议此类人群在流行季节前接种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出现咳黄痰伴喘息时需考虑细菌合并感染,医生可能开具阿奇霉素分散片联合支气管扩张剂。 5、65岁以上老年人 老年群体因免疫功能衰退及共病状态,感染后住院风险显著增加。典型表现为持续低热伴活动后气促,部分患者会进展为病毒性肺炎。建议保持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居家监测指脉氧,若血氧低于93%需立即就医,临床可能应用连花清瘟胶囊辅助治疗。 所有高危人群在流行季节应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规范佩戴口罩并勤洗手。居室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每日通风2次以上。出现呼吸频率增快、精神萎靡或拒食等预警症状时,须在24小时内就诊。哺乳期母亲感染后应暂停亲喂,改用泵奶器收集乳汁并经巴氏消毒后喂养婴儿。 马晓斌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