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骨关节中心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创建于1987年,是以治疗各种骨关节病为主,以膝、髋关节置换及关节镜为特色的科室。
  科室现有医生、技术员和护士40余名,其中主任医师9名、主管技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
  骨关节科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关节置换和关节镜手术的临床中心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事业迅猛发展,医、教、研水平全面提高。现已发展成为以膝、髋关节置换及关节镜手术为科室特色,各项诊疗设备完备,专业组健全,新技术、新疗法日益增加,科研课题不断增多的综合性科室,部分工作已经栖身于国际先进行列,2000年该中心升格为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至今该中心已完成人工关节置换术10000余例,各类关节镜手术8000余例。该中心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在2002年获评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7年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特色诊疗
  人工关节置换
  各种晚期骨关节病的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的一大特色,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强直等,在人工关节置换,尤其是膝关节置换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置换的数量、难度和手术效果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节镜
  各种各类骨关节病的关节镜治疗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的另一大特色,包括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肩袖损伤、关节游离体、髌骨半脱位、以及各种滑膜炎性病变等,该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关节镜外科治疗的单位之一。
  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和随访
  规范完善的术后康复和随访是关节置换患者获得良好关节功能的重要保障。该中心联合联合其他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康复病房,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康复计划和出院标准,并设立专人在术后6周、3个月和半年时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以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康复锻炼效果。
  教学科研
  该中心每年都要承接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的教学任务,同时担任着医学生的见习和轮转教学工作。中心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先后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近60名,目前在读研究生10余名。
  在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内的关节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开展了深入研究,包括: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和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滑膜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国北方地区老年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在晚期关节疾病外科治疗的研究领域,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相关研究,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应力遮挡;国产抗菌素骨水泥研究、冲洗枪对骨—骨水泥界面的影响、正常国人膝关节解剖几何学测定(近段股骨、髌骨等)、人工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诊断防治的研究、人工关节术后自体血回输的研以及通过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的大规模前瞻性临床随访研究确定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切除术的最佳手术时机等。研究所总结申报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课题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风湿性关节病患者多关节严重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所于1998年编著出版的《人工关节外科学》是国内此领域的首部专著,在该书的基础上经过修缮,于2006年出版了《现代人工关节外科学》。2006至2011年,研究所共发表SCI文章8篇,国内核心期刊文章87篇。
  随着我国风湿性疾病内科诊疗技术的提高以及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晚期风湿性关节病患者的逐渐减少,而老年性骨关节炎患者日益成为关节外科治疗的主要人群。因此,研究所也逐渐将科研的重心调整到了骨关节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包括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利用核磁共振(MRI)和生物学标记物等手段对骨关节炎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以及关节软骨再生、骨软骨移植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等。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帕金森病吃药能治好吗?
邵自强
回答: 帕金森病吃药通常不能完全治好,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和日常护理等方式。 1、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补充多巴胺或调节多巴胺功能来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等。左旋多巴制剂如多巴丝肼片可以补充脑内多巴胺,改善运动症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片能直接刺激多巴胺受体。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如司来吉兰片可延缓多巴胺的分解。这些药物能显著改善震颤、僵硬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疗效减退或副作用。 2、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手术治疗。该手术通过植入电极刺激特定脑区,能有效改善运动症状。手术适应证包括药物疗效明显减退、出现严重运动波动或异动症等。手术治疗需要严格评估,术后仍需配合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3、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对维持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物理治疗可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作业治疗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言语治疗可解决吞咽和语言障碍。康复训练应长期坚持,包括步态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太极拳、舞蹈等运动也有助于改善症状。 4、心理治疗 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家属也应参与心理干预,学习如何更好地支持和照顾患者。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5、日常护理 良好的日常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至关重要。家属应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预防便秘。居家环境要安全,防止跌倒。鼓励患者适度活动,保持社交。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自尊心。 帕金森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长期控制症状,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康复锻炼,注意饮食营养和作息规律。家属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带来的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