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神经内科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神经系统变性病、各种头痛头晕、痴呆、代谢病和遗传病、周围神经病(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四肢麻木、无力)及重症肌无力等。科室人员组成神经内科科主任:高先彬;科室副主任:葛恒超;护士长:郭春香;副护士长:许芹。科室目前开设病床50张,医护人员23人,医师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研究生学历6人,大多数医师在省级以上医院进修过,具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神经内科专业知识。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喝不够水会生病

水是生命之源,人不吃饭能够活7天,但不喝水仅仅能生存3天。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改变等原因,很多人喝水少,甚至不知道自己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对此专家指出,喝水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很多病可能因此而生,便秘、湿疹、尿道感染等,就连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也都和缺水有关。 95.3%的人不会喝水 “忙了一天,一口水都没喝。”在北京某会展公司工作的小宇向记者抱怨。他每天要辗转多个地方进行工作,“根本顾不上喝水,要喝也是在外面买瓶饮料。”一直在电脑前办公的张丽平时喝水也很少。“饮水机离得远,接水太麻烦。我一般就是早上接一杯水,渴了喝一小口,到下班正好喝完,还不用常跑卫生间。” 对于以上两个事例,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飞虹感叹:“他们喝水的方式都不对,身体肯定处于缺水状态。现在的上班族喝水太少,老一辈都是拿着大搪瓷缸,一天至少4大缸。”此外,很多人喝水的方式也有误区,比如饮水机从来不洗;自来水一烧开就喝;喝千滚水;用饮料代替水;不渴不喝水等。 据赵飞虹参与的《中国水与生命质量认知调查报告》显示,有95.3%的人不会喝水;65.9%的人渴了才会喝水;定时定量规律喝水的人只有4.7%。久坐不动、经常熬夜、大运动量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缺水的状况。 缺水带来很多病 不少人认为,缺水就是口渴,喝几杯水就能缓解。对此,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教授表示,身体缺水还和许多常见疾病息息相关。 大脑萎缩。人的脑部有75%是水,缺水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脑,水分太少,会让人感到疲劳,反应迟钝。《人类大脑研究杂志》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在缺水状态下会出现萎缩现象。若是长期或严重缺水,则有可能损伤认知能力。 便秘。人主要靠肠道吸收营养。一旦缺水,肠道后半部分的蠕动就会减缓,水分被肠道吸收,排泄物就会失去水这个润滑剂,堆积于体内,从而导致便秘。 尿路感染。很多人认为尿液是人体的“垃圾”,它能够带走尿素、尿酸等多种“毒素”,也能帮助冲刷泌尿道,防止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如果喝水太少,没有足够的尿液及时将细菌带走,就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皮肤病。北方地区,很多人在干燥的春、冬季会出现皮肤干痒等问题。北京大学第一病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淑霞表示,这是由于空气干燥容易带走皮肤表面的水分,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而导致。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营养素在体内的吸收和运输,可及时将代谢物排出,便于血液循环。如果缺水,体内新陈代谢容易发生异常,加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一些慢性病容易找上门来。此外,肥胖、肾脏疾病、过敏以及一些精神类疾病也都与缺水有关。 好好喝水能防病 正确喝水不仅能促进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还能够防治疾病。 可以防动脉阻塞。阻塞的动脉像堵塞的下水道一样,妨碍了心脏与身体的血液交换,多喝水有助于动脉的通畅。 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美国科学院总结,当心脏供水不足时,血液循环会不太顺畅,导致人体感到疲劳,而疲劳正是心脏病患者发病前常有的征兆。 可预防大肠癌、膀胱癌。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彭亦凡说,喝水可以增加排尿、排便次数,把可能刺激膀胱黏膜、结肠的有害物质,如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 喝水记住5个数字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缺水呢?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近日公布了身体缺水的十大信号:口腔干燥、舌头肿胀、小便深黄、便秘、皮肤缺乏弹性、心悸、肌肉痉挛、头晕疲惫、感觉过热、没有眼泪等。如果发现已经出现这些信号,就要注意一下了。在生活中,专家建议牢记这5个数字,让身体喝够水。 1200毫升。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程义勇教授表示,2000毫升是人体一天所需要的水分总量,食物中可提供很大一部分,成年人每日需饮水至少1200毫升,也就是两瓶矿泉水。 21分钟。这是水进入全身细胞的时间。掌握好后可进行自我调节,比如饭前半小时喝水,有助于消化。 25度。25-37℃的水对人体健康最有利,太凉或太烫的水都不适合长期饮用。 5次。人体每天须排掉1400—1500毫升的尿量。膀胱每次的储存量大约是200—300毫升,因此,每天去5—7次洗手间,才表示喝够了身体所需的水分。 4种人。沈雁英教授说,4种人要特别注意喝水方法。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患者,都不能喝太多的水,更不能猛喝,以免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刚剧烈运动后的人不能一下喝太多的水,容易引起意外。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中风偏瘫怎么恢复
邵自强
回答: 中风偏瘫可通过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恢复。中风偏瘫通常由脑梗死、脑出血等原因引起,表现为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 1、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中风偏瘫恢复的核心手段,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早期介入康复训练有助于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针对上肢功能障碍可进行抓握练习,下肢功能障碍需侧重负重站立训练。康复训练需在专业治疗师指导下循序渐进,每日重复进行。 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主要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刺激能帮助恢复肌肉收缩功能,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大脑皮层重组。水中运动疗法利用浮力减轻肢体负重,适合早期康复。物理治疗需配合康复训练同步进行,每周3-5次效果较好。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改善脑循环的丁苯酞软胶囊、营养神经的甲钴胺片、抗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等。丁苯酞软胶囊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甲钴胺片有助于神经修复。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注意监测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原发病。 4、中医调理 中医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综合疗法。头针疗法刺激运动区可促进神经功能代偿,肢体穴位针灸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补阳还五汤等中药方剂具有益气活血功效。中医治疗需辨证施治,避免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治疗期间需观察皮肤反应,防止烫伤或过敏。 5、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脑血管病变患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能改善脑部供血,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术后仍需坚持康复治疗,手术本身不能直接改善偏瘫症状。选择手术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存在一定再发中风风险。 中风偏瘫恢复期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控制盐分和脂肪。每日进行家属辅助的被动活动,预防压疮和静脉血栓。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波动。定期复查头颅CT或MRI,监测康复进展。恢复过程可能持续6-12个月,需要患者和家属保持耐心,坚持综合康复方案。 邵自强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