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人民医院

正确洗手六步法共同做好手卫生

时间:2014-06-2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用肥皂洗手是所有国家和社区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力所能及拯救生命的干预措施。积极推进洗手,不仅能预防皮肤感染、眼部感染、肠道寄生虫病、SARS和禽流感等多种疾病,同时还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教养。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洗手日”。

  2009年4月1日,我国卫生部发布6项卫生行业标准,其中包括了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三)即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该标准规定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手卫生设施、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和手卫生效果的监测等。

  多项资料表明,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手卫生是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和最经济的措施,严格实施手卫生规范可减少30%的医院感染。

  手卫生知识您了解多少?

  一、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2.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二、医院洗手设施的基本要求

  1.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2.非手触式水龙头;

  3.应配备清洁剂;

  4.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设施,避免二次污染;

  5.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三、哪些传染病或感染与手卫生有关?

  1.呼吸道传染病:SARS、甲流、禽流感和流脑等;

  2.马尔堡-埃博拉出血热,以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目前不认为经过飞沫传播;

  3.其它传染病:伤寒、痢疾、霍乱、甲肝、出血热和轮状病毒腹泻等;

  4.各种寄生虫病;

  5.皮肤性病、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6.各种导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别是多重耐药的病原菌)的传播。

  四、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流动水和肥皂(皂液)洗手?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2.进食之前;

  3.使用卫生间后;

  4.护理携带了难辨梭菌或携带了以芽孢形式存在的微生物的患者之后。

  五、什么情况下卫生手消毒可代替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六、六步洗手法是哪六步?

  正确的洗手方法需要每一个人去掌握并身体力行。只有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率先垂范,才能切实保障患者和家人的健康安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今年,医务处/院感办协同各临床科室对手卫生知晓率、依从性和正确率进行了监督,力争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和宣教,进一步推进我院的手卫生工作。可喜的是,从2007年开始,我院手卫生依从性以每年平均5%的速率稳步增长,与国际上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其中与手卫生密切相关的MRSA分离率从2007年的65%稳步下降至了目前的35%,处于国内大型医院控制MRSA的领先水平。这与全院上下的重视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医院动态

更多 >

喝不够水会生病

水是生命之源,人不吃饭能够活7天,但不喝水仅仅能生存3天。由于工作节奏加快、生活习惯改变等原因,很多人喝水少,甚至不知道自己长期处于缺水状态。对此专家指出,喝水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很多病可能因此而生,便秘、湿疹、尿道感染等,就连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疾病也都和缺水有关。 95.3%的人不会喝水 “忙了一天,一口水都没喝。”在北京某会展公司工作的小宇向记者抱怨。他每天要辗转多个地方进行工作,“根本顾不上喝水,要喝也是在外面买瓶饮料。”一直在电脑前办公的张丽平时喝水也很少。“饮水机离得远,接水太麻烦。我一般就是早上接一杯水,渴了喝一小口,到下班正好喝完,还不用常跑卫生间。” 对于以上两个事例,北京保护健康协会健康饮用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飞虹感叹:“他们喝水的方式都不对,身体肯定处于缺水状态。现在的上班族喝水太少,老一辈都是拿着大搪瓷缸,一天至少4大缸。”此外,很多人喝水的方式也有误区,比如饮水机从来不洗;自来水一烧开就喝;喝千滚水;用饮料代替水;不渴不喝水等。 据赵飞虹参与的《中国水与生命质量认知调查报告》显示,有95.3%的人不会喝水;65.9%的人渴了才会喝水;定时定量规律喝水的人只有4.7%。久坐不动、经常熬夜、大运动量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缺水的状况。 缺水带来很多病 不少人认为,缺水就是口渴,喝几杯水就能缓解。对此,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教授表示,身体缺水还和许多常见疾病息息相关。 大脑萎缩。人的脑部有75%是水,缺水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脑,水分太少,会让人感到疲劳,反应迟钝。《人类大脑研究杂志》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大脑在缺水状态下会出现萎缩现象。若是长期或严重缺水,则有可能损伤认知能力。 便秘。人主要靠肠道吸收营养。一旦缺水,肠道后半部分的蠕动就会减缓,水分被肠道吸收,排泄物就会失去水这个润滑剂,堆积于体内,从而导致便秘。 尿路感染。很多人认为尿液是人体的“垃圾”,它能够带走尿素、尿酸等多种“毒素”,也能帮助冲刷泌尿道,防止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如果喝水太少,没有足够的尿液及时将细菌带走,就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皮肤病。北方地区,很多人在干燥的春、冬季会出现皮肤干痒等问题。北京大学第一病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杨淑霞表示,这是由于空气干燥容易带走皮肤表面的水分,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而导致。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营养素在体内的吸收和运输,可及时将代谢物排出,便于血液循环。如果缺水,体内新陈代谢容易发生异常,加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一些慢性病容易找上门来。此外,肥胖、肾脏疾病、过敏以及一些精神类疾病也都与缺水有关。 好好喝水能防病 正确喝水不仅能促进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还能够防治疾病。 可以防动脉阻塞。阻塞的动脉像堵塞的下水道一样,妨碍了心脏与身体的血液交换,多喝水有助于动脉的通畅。 能降低心血管死亡率。美国科学院总结,当心脏供水不足时,血液循环会不太顺畅,导致人体感到疲劳,而疲劳正是心脏病患者发病前常有的征兆。 可预防大肠癌、膀胱癌。北京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彭亦凡说,喝水可以增加排尿、排便次数,把可能刺激膀胱黏膜、结肠的有害物质,如尿素、尿酸等排出体外。 喝水记住5个数字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缺水呢?美国“福克斯新闻网”近日公布了身体缺水的十大信号:口腔干燥、舌头肿胀、小便深黄、便秘、皮肤缺乏弹性、心悸、肌肉痉挛、头晕疲惫、感觉过热、没有眼泪等。如果发现已经出现这些信号,就要注意一下了。在生活中,专家建议牢记这5个数字,让身体喝够水。 1200毫升。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程义勇教授表示,2000毫升是人体一天所需要的水分总量,食物中可提供很大一部分,成年人每日需饮水至少1200毫升,也就是两瓶矿泉水。 21分钟。这是水进入全身细胞的时间。掌握好后可进行自我调节,比如饭前半小时喝水,有助于消化。 25度。25-37℃的水对人体健康最有利,太凉或太烫的水都不适合长期饮用。 5次。人体每天须排掉1400—1500毫升的尿量。膀胱每次的储存量大约是200—300毫升,因此,每天去5—7次洗手间,才表示喝够了身体所需的水分。 4种人。沈雁英教授说,4种人要特别注意喝水方法。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患者,都不能喝太多的水,更不能猛喝,以免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刚剧烈运动后的人不能一下喝太多的水,容易引起意外。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