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肠外肠内营养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成立于2006年,是协和医院“年轻”的专业组之一。其前身――“肠外肠内营养中心”却拥有雄厚的基础和悠久的临床及研究历史。20世纪60年代曾宪九教授探索试用静脉营养,随后蒋朱明教授等前辈建立外科代谢与营养实验室,并逐渐开展静脉输注营养液后氮平衡变化、总体液、细胞外液、血浆、血细胞容量与电解质平衡,以及其它营养代谢相关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时期归属并记载于基本外科营养代谢组发展历史)。
  2006年,经院领导批准,建立肠外肠内营养科。科室成立时的业务骨干均有多年服务于肠外肠内营养中心的工作经历。随后5年,经过不断补充和引进,目前科室现有在职职工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主管护师4人。承担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读研究生4人,同时承担协和护理学院硕士、博士的临床科研带教工作。平均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数篇,SCI论文2-3篇,参与撰写专业书籍数部。
  目前肠外肠内营养科在国内开拓第一家特色专科“营养不良”门诊,专门针对各种疾病导致的营养不足及营养过度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治疗;针对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短肠综合征等胃肠道疾病以及各种营养调节相关的遗传性疾病进行营养指导及治疗。
  目前科室的工作范畴包括:
  一. 负责住院患者的肠外营养的配制、监控及实施。
  二. 负责住院患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输注途径的建立与维护。肠外肠内营养输注泵的使用与维护。
  三. 承担住院患者营养评估及营养查房。
  四. 疑难、危重及大手术病人的肠外肠内营养会诊,各类营养不良患者的处理。
  五. 检查、分析和总结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和营养管理的实施,临床结果的评估。
  六. 进行医务人员、患者营养咨询及教育等工作。
  七. 负责本科室临床营养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医大教学、医学营养等专业学生、进修医务人员的教学工作。
  八. 开设“营养不良”专科门诊,为各专科门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九. 以“营养和代谢实验室”和先进的实时定量PCR仪为依托,进行肠外肠内营养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重点从事肠粘膜屏障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十. 以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肠外营养药物验证基地”为依托,继续进行SFDA下达项目及其它符合证据(循证)医学的高质量的临床药物验证(研究)工作。
  科室特色:
  目前科室的主要亮点,在静脉输注途径建立、肠内营养输注途径建立、肠外肠内营养基础与临床应用方面,均居国内前列。
  (1)PICC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为临床多次输液困难(营养支持及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临床输液途径,辅助临床治疗。在我科王秀荣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已经建立完备的理论基础,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开展B超下穿刺定位植入PICC管,平均每年为1000人次以上患者提供置管及导管维护的服务。
  (2)为临床疑难危重患者、无正常体位患者建立静脉途径,解决治疗输液问题。
  (3)为临床各种危重、疑难病症,包括类天疱疮、全小肠息肉、多发肠瘘、重症胰腺炎、失蛋白肠病等,维持必要的营养状态,改善机体状况,为临床治疗争取宝贵的时机。
  (4)与消化科一起开展PEG/PEJ技术,为肠内营养患者解决临床路径。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