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

肛肠外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设立于1984年,是医院开诊之初便设有专科门诊和专科病床的三级学科。1984年陈达恭主任由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调入浙江省人民医院任肛肠外科第一任科主任,开展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脱垂等常见肛门部疾病的门诊治疗和住院手术,以内痔套扎、注射为门诊治疗特色,以陈旧性肛裂侧切和高位复杂性肛瘘个体化治疗为住院手术特色。1986年,时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协作组组长的章士勤主任由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调入浙江省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带动肛肠外科开展结直肠肿瘤手术,使肛肠外科进入大肛肠发展阶段。1988年3月,邓高里医师从天津滨江医院进修回院,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及镜下结直肠息肉电切术,成为省内最先掌握内镜检查及治疗技术的肛肠专科医师。1991年,在放射科刘子江教授的倡导下,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研究,证明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减瘤、减期的临床效果。随后,两科联合将研究扩展到术前术后联合应用,将单一动脉选择性灌注扩展至肝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或双侧髂内动脉选择性联合灌注,显著抑制了大肠癌术后肝转移和局部复发,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并作为医学科技重要成果获得推广资助。1992年起,在省内率先开展低位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手术,使距肛门齿状线3cm以上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基本上可保持比较完整的原位肛门功能。2001年起开展PPH术,是省内开展该项微创治疗技术的第2个专科。2003年起开展慢性便秘外科治疗,包括结肠慢运输型便秘的全结肠切除术、耻骨直肠肌痉挛型便秘的耻骨直肠肌部分切断术、直肠前突经肛常规修补术、直肠脱垂经腹悬吊盆底修复术等。2005年起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2008年起开展直肠前突STARR手术,2009年起开设慢性便秘亚专科专病门诊,开展直肠测压、盆底肌电测量、生物反馈治疗。

28年来,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在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陈达恭、邓高里两任科主任带领下,3代肛肠外科医师共同努力,承传优势,勇于创新,紧跟医学发展潮流,始终坚守“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弱到强,不断发展,业已进入省内肛肠专科规模、综合业务能力前三甲,在省内已享有较高声誉。累计诊治结直肠癌3500余例,结肠镜检查及治疗30000余例,肛门部手术35000余例。目前,全周开放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设有慢性便秘、肠造瘘门诊、肠造瘘护理门诊、大肠癌门诊等4个专病门诊,开放病床63张。2011年门诊量达2万余人次,结肠镜检查及治疗近2500例,出院2500余人次,手术1800余台次,结直肠腹腔镜手术率达75%。

1.工作职责

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承担全省结肠、直肠、肛门部疾病的临床诊治、疑难病例会诊和科学研究,承担全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习医师带教、专科进修医师培训及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组织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交流活动,指导和扶植县市级医院肛肠专科的发展。

2.学术地位

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是全省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中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技术力量最强的的肛肠专科之一,在省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历任科主任均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肛肠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在业务骨干中有4人出任国家级、省级专业学会的常务委员、委员。

3.人员结构

全科在编医生13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7人;在编护理人员13人,中级以上职称5人,伤口造口治疗师1人。

4.技术优势

浙江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在痔、瘘、裂等疾病诊治上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承担全省的肛肠外科各种复杂疑难疾病的诊治,特别在重度混合痔、陈旧性肛裂、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上居省内优势地位。在低位/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术、结直肠癌联合脏器切除术、复发肿瘤再切除术、梗阻性结直肠癌Ⅰ期根治术、高龄结直肠癌根治术及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991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减瘤、减期的临床效果,随后扩展到术前术后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将单一动脉选择性灌注扩展至肝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或双侧髂内动脉选择性联合灌注,显著抑制了大肠癌术后肝转移和局部复发,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并作为医学科技重要成果获得推广资助。2001年起开展混合痔PPH微创手术,累计实施3000余例,并指导省内13家医院开展该项手术。2005年始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结肠无力症全结肠切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全大肠切除,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结直肠腹腔镜手术率达75%。2009年起开展慢性便秘专病门诊,专病诊疗设施完善。

5.科研成果

历年来,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厅局级科研课题7项,已通过课题验收5项,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国家一6.教学成果

历年来,培养省内外专科进修医生28名,承担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生教学任务,承担浙江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承担省内多所医学院校毕业生实习带教任务,承担温州医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生带教工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手足口病要如何才能预防
周小凤
回答: 手足口病可通过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增强免疫力等方式预防。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 1、接种疫苗 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重症的有效手段。该疫苗可针对性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在流行季节前完成接种。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或低热等轻微反应,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2、注意个人卫生 培养儿童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洗手的习惯,持续揉搓双手20秒以上。避免儿童用未清洁的手接触眼鼻口,教导咳嗽礼仪,使用纸巾遮掩口鼻。家长在接触儿童前需彻底清洁双手,处理粪便后应立即消毒。 3、避免接触患者 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不与患病儿童共用玩具、餐具等物品。托幼机构发现病例时应立即隔离,患儿需居家治疗至症状消失后1周。接触过患者的儿童需密切观察7-10天。 4、加强环境消毒 对儿童常接触的玩具、门把手、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患儿使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衣物床单用热水浸泡后清洗。卫生间马桶、洗手台等区域需重点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5、增强免疫力 保证儿童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母乳喂养可帮助婴儿获得抗体,学龄前儿童应保持适度户外活动。避免过度疲劳导致抵抗力下降,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 预防手足口病需建立多重防护体系。除上述措施外,家长应每日检查儿童手心、足底和口腔有无疱疹,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流行季节可定期用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煎水代茶饮。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做好玩具教具的日常消毒工作。保持居家环境干燥通风,避免病毒在潮湿环境中存活。通过综合防控手段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周小凤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