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

肿瘤科 (共8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肿瘤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集肿瘤化疗、中医中药、生物治疗为一体的肿瘤综合治疗科室。集多种治疗于一体,对各种肿瘤采取不同的应对手段,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晚期肿瘤无法根治者,则采取姑息治疗、疼痛治疗及心理治疗,让他们尽可能少忍受癌症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多年来,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致力于恶性肿瘤的研究和治疗探索,针对各种不同肿瘤的不同生物学行为,根据不同病人不同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进行与全身疾病相匹配的综合治疗。
  肿瘤科肿瘤内二科/生物治疗中心是以各种恶性肿瘤的内科综合治疗为特色的肿瘤专科,是浙江省最早建立的肿瘤生物治疗中心。率先在我省开展自体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目前开展多种自体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包括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高度活化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细胞治疗技术)等。开展的肿瘤治疗手段包括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等。
  肿瘤科肿瘤内二科/生物治疗中心病区目前共开放床位32张,科室成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4人科室成员中多数人员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建有符合GMP标准的体细胞制备层流式,中心配备多种大型先进仪器设备,生物治疗中心由临床病区、血细胞分离室、体细胞制备室、生物治疗配套研究实验室组成,由具有多年体细胞免疫治疗经验的专家负责科室日常工作。
  肿瘤科在恶性肿瘤的诊治过程中,以国际诊治规范作为参考,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结合我国实际,开展规范化的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及肿瘤内科综合治疗,并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视病情需要,有选择地联合生物治疗技术,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肿瘤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提高对晚期肿瘤的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肿瘤科开展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1、开展提高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能力的研究: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患者往往表现为树突细胞功能受抑制,因此通过研究提高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提呈能力,有望获得强大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已经有树突状细胞成功用于抗肿瘤治疗的例子,如2010年美国FDA批准了一项树突状细胞治疗技术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2、开展解除免疫效应细胞(杀肿瘤免疫细胞)免疫抑制/耐受的研究:各种免疫效应细胞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NK细胞、CIK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对肿瘤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但是,肿瘤患者体内的免疫效应细胞的杀肿瘤活性常处于被抑制状态,因此,通过研究解除这种免疫抑制作用,可显著提高细胞免疫治疗的疗效。如临床正在使用的易普利姆玛单抗,它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阻断T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途径CTLA-4,从而增加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3、开展抗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新靶点的研究: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本世纪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并已在临床中取得巨大成功。各种靶向性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已经把肿瘤的治疗带入个体化治疗时代。通过有效利用肿瘤抗原免疫树突状细胞,可以激发机体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并避免出现类似化、放疗样的严重副反应,因此抗肿瘤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小分子化合物新靶点的研究是今后抗肿瘤研究的重要方向。4、体外扩增、活化效应细胞方法的优化: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与其杀瘤活性及数量密切相关,如何进一步提高活化效应细胞的数量是决定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在细胞活性相同的情况下,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与其数量成正比。
  肿瘤科各种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与化疗、放疗及其他靶向治疗的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中晚期肿瘤的治疗模式为综合治疗,单纯一种治疗手段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为充分发挥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疗效与价值,必须将其与传统治疗手段进行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各种不同治疗手段的抗肿瘤效果,使其治疗收益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化、放疗等治疗手段的相关副作用。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
复旦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