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呼吸内科 (共15位医生)

科室简介

一、科室简介

北京同仁医院内科成立于1950年,在著名内科学家刘士豪教授、血液病专家赵相印教授、内分泌专家袁申元教授、呼吸内科专家张沪生教授等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逐步发展壮大,并先后成立内科各专业组、亚科。呼吸内科的专家和广大医护人员集医教研工作于一身,秉承百年同仁“精诚勤和”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使呼吸学科得到很大发展,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和学术团队。全科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0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科室基本设置完备,包括门诊、普通病房、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支气管镜室、肺功能室等。普通床位30张,RICU病床4张,每年收治住院患者600余人次。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部肿瘤、肺间质纤维化、肉芽肿及血管炎性疾病、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的诊治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气道腔内病变诊断及局部治疗、运动心肺功能、呼吸危重症监护、睡眠监测等技术位居国内先进行列。

二、 特色医疗

1.哮喘专科门诊

由在哮喘防治研究方面具有多年临床及科研经验的专家定期出诊,针对重症哮喘、哮喘急性发作期和哮喘稳定期病人的不同特点,为病人制订个体化治疗和管理方案、进行哮喘防治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病人真正认识哮喘,战胜哮喘。根据哮喘与过敏性鼻炎“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特点,与我院重点科室-耳鼻喉科开设“鼻炎-哮喘”联合门诊,为病人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科门诊

由在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研究方面具有多年临床及科研经验的专家定期出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病人的不同特点,为病人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理和特点,对病人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病人真正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病,消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恐惧,学会自我管理与防护,避免或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能力。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病人进行呼吸康复训练,让病人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实现对自身肺功能的保护与锻炼,延缓肺功能受损的进展,提高活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

3.慢性咳嗽专业门诊

慢性咳嗽病因复杂,病人往往辗转就诊于多家医院而得不到明确诊断。上呼吸道疾病(例如鼻炎鼻窦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都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我们利用我院耳鼻咽喉科的临床优势,并开展门诊诱导痰检查技术,对上述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较高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4.肺纤维化/肺间质病的诊断与治疗

肺间质病包括肺纤维化,是呼吸疾病中诊断最为困难的一大类疾病。肺间质病种类繁多,治疗和预后大不相同,因此做出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正因如此,肺间质病往往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呼吸科医师诊治,有时还需要进行肺活检协助诊断。呼吸内科与放射科、胸外科和病理科合作,开展各种肺间质病(肺纤维化)的临床-影像-病理诊断。特别是在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肺纤维化、结节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5.肺功能检查

我科拥有美国MedGraphi CS 1085 DL静态肺功能仪一台,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系统(运动心肺功能仪)一套。

静态肺功能仪能够完成肺容积、肺通气和换气功能等基本数据测定,并可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可逆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检查,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切实可靠的科学数据,协助医生为病人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治疗。

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系统(运动肺功能仪)可对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等多个指标进行测试,能更早地检查出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在疾病早期的数据变化,准确评估心肺储备功能,为心肺系统疾病监测、病情评估提供动态依据。

支气管镜检查:

拥有日本OLYPUS BF-240型电子气管镜和日本PENTAX FB-15H型纤维支气管镜。由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家操作,能够熟练地进行气管镜下病变探查、病理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局部镜下治疗等多种诊疗技术。

6.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

呼吸重症监护室现有床位4张,每年抢救呼吸及内科危重症患者100余人次,对重症哮喘、各种病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功能不全、重症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危重症的抢救与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住院病房:

普通病床均为2人1间病房,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住院病人及陪护人员之间的相互干扰,可以保证病人住院期间在安静温馨的环境中得到高质量的医疗和护理。普通病房均为南向,阳光充足,每间病房均配备有独立卫生间,生活设施便利。

特需病床为单人间,病房内配备有独立卫生间、浴室、电视、电话、冰箱、衣柜等生活设备,环境优雅,病人在住院期间既可以享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又可以感受到家庭生活一样的温馨与便利。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胎教从什么时候开始
冷启刚
回答: 胎教一般建议从怀孕16周开始。胎教主要有音乐胎教、语言胎教、抚摸胎教、光照胎教、运动胎教等方式。 1、音乐胎教 音乐胎教适合在孕16周后开始,此时胎儿听觉器官开始发育。选择轻柔舒缓的音乐,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每次15-30分钟。避免节奏强烈、音量过大的音乐刺激。音乐胎教有助于促进胎儿听觉发育,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2、语言胎教 语言胎教可从孕20周开始,此时胎儿听觉功能进一步完善。父母可对着腹部温柔说话、讲故事或朗读诗歌,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语言胎教能促进胎儿语言中枢发育,建立亲子情感连接。 3、抚摸胎教 抚摸胎教建议在孕24周后开始,此时胎儿触觉发育较完善。用手掌轻柔抚摸腹部,配合语言交流,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注意动作要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抚摸胎教有助于促进胎儿触觉发育,增强亲子互动。 4、光照胎教 光照胎教适合在孕28周后开始,此时胎儿视觉系统逐渐成熟。用手电筒隔着肚皮进行柔和光照,每次2-3分钟,每天1-2次。避免强光直射,光照时间不宜过长。光照胎教可以刺激胎儿视觉发育,培养昼夜节律。 5、运动胎教 运动胎教可从孕16周开始,孕妇可进行适度散步、孕妇瑜伽等轻柔运动。运动时注意控制强度,避免剧烈运动。运动胎教能促进母体血液循环,为胎儿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同时有助于孕妇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胎教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疲劳。不同胎教方式可根据孕期进展交替进行,但要注意控制时间和强度。胎教期间如出现宫缩频繁、腹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就医。孕期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和适度运动,为胎儿创造良好的发育环境。定期产检,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进行胎教活动。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