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 (共6位医生)

科室简介

科室简介: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是国内首家在柱脊髓外科、神经外科、手外科、显微外科、骨科、疼痛科、康复医学科、脊柱脊髓外科、神经外科、手外科、显微外科、骨科、疼痛科、康复医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科室。科室主要定位于脊柱脊髓损伤后的功能重建外科治疗及综合康复治疗;共有床位47张;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为首都医科大学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科室与国内许多知名医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与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和香港等许多国际著名脊髓损伤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并进行脊髓损伤相关研究。

主要业务范围:

一、脊柱脊髓损伤的急性期一体化治疗:在脊柱脊髓损伤的急性期,不仅进行脊柱减压复位内固定,而且开展早期脊髓切开减压,减轻脊髓水肿、缺血、坏死等继发性损伤程度,提高脊髓组织的存活率,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二、脊髓损伤的现代化康复:科室拥有康复训练室,配备有相关康复设备,患者在享受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一条龙式的大康复训练”的同时,还可接受科室内的强化训练。

三、脊髓损伤的并发症治疗:

1、疼痛治疗:包括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顽固性疼痛的治疗。

2、痉挛治疗:采用多种[多种]方式的神经手术治疗痉挛,使痉挛的上下肢[上下肢]从严重增高的肌张力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接受康复治疗,发挥肢体功能[接受康复治疗,发挥肢体功能]。

3、褥疮: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皮法、皮瓣法、肌膜皮瓣法、肌皮瓣法及肌瓣法治疗褥疮。

4、异位骨化:采用最先进的异位骨化处理流程诊断、治疗急性期异位骨化。对于后期异位骨化,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手术方式切除异位骨化骨块,重建关节运动功能。

5、脊髓空洞症:采用蛛网膜下腔或胸腹腔分流技术治疗脊髓空洞症。

6、其它并发症:遵照先进的脊髓损伤并发症处理流程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四、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重建

1、上肢和手的功能重建:采用矫形外科、手外科、显微外科等综合技术,如周围神经转位、肌腱或肌肉转位手术等,进行上肢和手的功能重建。

2、下肢功能重建:采用矫形外科、显微外科等综合技术,如腹肌和腰部肌肉代替下肢肌肉手术,髋膝踝关节松解术、外固定架矫形术等方法进行下肢功能重建。

3、呼吸功能重建:采用矫形外科、显微外科等综合技术,如肩胛骨固定成型术、周围神经移植术、膈神经刺激器、膈肌起搏器[删除]等技术进行呼吸功能重建。

4、功能性电刺激技术: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技术治疗顽固性疼痛、重建上肢和下肢的肢体功能。

五、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采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与康复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在国际国内率先开展主动抗阻运动疗法治疗长期颈部疼痛、颈性眩晕以及其它类型颈椎病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

六、神经再生修复重建技术: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性开展干细胞移植等技术治疗脊髓损伤。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理论思想武装头脑 实践考察增强党性--记参加中央党校学习有感

今年4月份,我有幸被组织选派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通过参加党校精心组织安排的课程和社会考察活动,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了头脑,而且还提升了党性修养,更加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奉献的决心。 培训期间,党校采用教授面授、观看授课录像、交流研讨、社会考察、警示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形式,让我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法制、军事、思潮和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知识,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等;同时,还在课堂上热烈探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系统的培训,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展了世界眼光、培养了战略思维、加强了党性锻炼、提高了党性、素质和能力。 除了课堂学习外,党校还组织开展了参观中央芭蕾舞团、燕城监狱等一系列社会考察活动,远赴革命老区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前辈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教育了我。 党校还提倡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各个领域的同学们纷纷走上学员论坛、必修课导读的讲台,与大家分享各个行业的形式、面临任务和思考。 这次党校培训经历,不仅为我和同学们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而且让我丰富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成为自己人生中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相信在这里学习到的一切,必将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血糖9.9怎么办
毕叶
回答: 血糖9.9毫摩尔每升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监测血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方式干预。血糖升高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肥胖、胰岛素抵抗、胰腺疾病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白米饭、白面包等,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每日蔬菜摄入量应达到300-500克,优先选择绿叶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禽肉、豆制品。避免含糖饮料和高脂食物,如奶茶、油炸食品。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模式,每餐主食控制在50-100克。 2、增加运动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运动时间建议安排在餐后1小时,每次持续30-40分钟。可结合抗阻训练,每周2-3次,每次8-10组动作。运动时需随身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3、监测血糖 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血糖变化趋势。使用血糖仪时应规范操作,定期校准仪器。注意观察血糖与饮食、运动的关联性。当出现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检测血糖。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了解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4、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片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常见剂型有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阿卡波糖片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如阿卡波糖胶囊。格列美脲片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如格列美脲分散片。西格列汀片属于DPP-4抑制剂,如磷酸西格列汀片。达格列净片通过促进尿糖排泄降糖,如达格列净片。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胰岛素治疗 对于胰岛功能严重受损者,可能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可提供基础胰岛素需求。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升高。预混胰岛素如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兼顾基础和餐时需求。胰岛素治疗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注意注射部位轮换。需警惕低血糖风险,特别是夜间低血糖。 建立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进行冥想、深呼吸等减压活动。每3-6个月进行并发症筛查,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注意足部护理,每日检查双足有无破损,选择透气舒适的鞋袜。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制定,老年人可适当放宽标准,妊娠期需更严格控制。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反复低血糖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毕叶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