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肝胆外科中心 (共21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肝胆外科中心分为肝胆外科一中心和肝胆外科二中心。
  肝胆外科一中心:
  肝胆外科一中心,是该院重点发展专科,下辖2个病区,共计床位100张,医师22人,护士36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5人,博士6人,硕士13人。科室聘请我国“肝脏外科奠基人”、“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为指导教授,拥有先进的一体化手术室,Valleylab FROCETRIADTM能量平台,超声切割止血刀、肝脏储备功能检测仪、术中超声、术中胆道成像、腹腔镜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主攻方向为肝病基础上的肝脏肿瘤切除、巨大肝肿瘤切除、困难部位肿瘤切除、肝硬化门脉高压外科治疗、复杂胆道手术、胰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及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对肝病基础上的肝胆外科疾病围手术期处理具有丰富经验。科室学科带头人为安徽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军医进修学院硕士生导师,承担该院有关肝、胆、胰、脾方面的医疗、教学及保健任务。
  科室秉承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为主体,以服务为基础,尽心竭力,满足病人的需求,贯彻“关爱生命、关心病人、关注质量”理念,努力做到“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肝脏外科:科室开展了各种肝切除术式治疗肝肿瘤,尤其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与序贯治疗巨大肝肿瘤和中晚期肝肿瘤,大大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开展了高难度的特大肝癌切除、中肝叶巨大肝肿瘤切除、肝尾状叶切除,左、右肝三叶的极量肝切除,利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原位切肝技术、肝门不阻断切肝等技术,提高了肝切除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在巨大肝癌、特大血管瘤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癌切除等方面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外科:开展了各种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术式,包括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改良Sugiura联合断流术;近端、远端脾肾分流,肠腔分流、门腔分流等各种分流手术;分流+断流联合手术;内镜下套扎、硬化剂、组织胶等治疗;TIPSS介入等治疗方式,取得确切疗效。是近年来国内门静脉高压症手术量最多的科室。
  胆道外科:开展了对胆石症和胆管癌的各种术式治疗,包括肝叶切除和胆肠吻合术联合应用治疗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和多次反复手术的复杂型肝胆管结石,并采用纤维胆道镜取石等方法,降低了结石残留率。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面开展了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脉管骨骼化淋巴链清扫术,疗效确切,达国内先进水平。
  腹腔镜微创外科: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等微创手术,腹腔镜微创外科居国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国内开展4种复杂肝胆外科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肝脾联合切除、手助腹腔镜改良sugiura术联合断流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腹腔镜巨大肝肿瘤切除、免T管腹腔镜辅助左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胰腺外科:开展了十二指肠乳头癌、胆管下端癌、胰头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及保留脾的胰体尾切除术、巨大胰腺囊腺瘤、囊腺癌切除、胰腺钩突部胰岛细胞瘤切除等术式,取得良好疗效。对急慢性胰腺炎所致假性胰腺囊肿、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处理有丰富经验。
  肝胆外科二中心:
  肝胆外科二中心/肝移植研究中心下设移植外科,移植内科2个临床科室和1个基础研究室,主攻方向为终末期肝病的原位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肝细胞移植、移植前后内科治疗和随访、移植术后原发性疾病复发病人的规范治疗,以及肝脏肿瘤的精准肝切除、微创射频的诊断、治疗与研究。移植外科现有床位50张,移植内科45张,设有专家门诊、29诊室外科门诊、27诊室内科门诊等。中心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团结向上、业务技术国内领先的医疗护理队伍,医生22人,其中40%具有医学博士学位,50%为医学硕士,护士中7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科室秉承“团结、友爱、和谐、发展”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新理念,综合诊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移植外科涵盖肝胆外科和移植治疗范畴,包括终末期肝病的原位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活体肝移植以及劈离式肝移植等国内领先的移植外科技术,同时包括门脉高压手术治疗、肝脏肿瘤的精准肝切除技术和微创射频治疗技术。建立了规范的肝移植术后随访机制和平台,为提高肝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2005年来共行肝移植术400余例,手术成功率高达100%,一年期存活率97.5% 居国内领先水平。
  移植内科从事移植前各种终末期肝病包括各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各种终末期肝病合并腹水、腹膜炎、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诊治,对失代偿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是科室的学术特色之一。能够动态量化判断各种晚期肝病的病情转归,做出及时准确的预警,为肝移植时机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对肝移植术后各种疾病的诊治包括乙、丙肝复发、肿瘤复发,中国人肝移植后抗排斥药合理应用等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提高肝移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提供了可靠保障。近年来开展肝细胞移植,能够在供肝短缺的情况下为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提供桥梁和替代治疗。
  移植研究室拥有先进、完善的科研设备和优秀的科研人才,在科研实践中坚持“科研为临床,临床促科研”的理念,自觉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努力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临床,构建了肝移植基础与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平台,建立了肝移植临床标本库和电子数据库,在移植免疫、免疫病理和干细胞治疗方面积累较多经验。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组织住院医师参加腹腔穿刺培训与考核

近日,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医院组织住院医师开展了内科腹腔穿刺强化培训,并进行了现场考核。培训从规范操作流程、制定评分标准入手,将技能培训、现场考核和总结讲评紧密衔接,既紧扣培训内容,又紧贴临床需求,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贴近临床实际,是本次考核的一大亮点。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患者床旁考核和现场抽签决定评委的方式进行,树立了考核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极大地提升了科室的重视程度。训练中,各级主任严把细抠、亲自示范。考核时,组织全体初级医师现场观摩,有力地推动了临床技能的整体提升。 此次考核是我院首次在真实环境进行的,院部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周志平副主任为组长的评委组,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下发了操作规范。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精心配合,考核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也为日后加强教学管理、创新考核方式积累了经验。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是什么
顾倩
回答: 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主要有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辅助器具使用等。小儿脑瘫通常由产前感染、早产、缺氧缺血性脑病、遗传代谢异常、新生儿黄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症状。 1、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小儿脑瘫的基础治疗方法,通过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方式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运动疗法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儿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作业疗法侧重于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如抓握、书写等。语言训练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儿,通过发音练习和语言理解训练改善沟通能力。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家长需配合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小儿脑瘫伴随的症状,如肌张力增高、癫痫等。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替扎尼定片、巴氯芬片等肌松药,可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对于合并癫痫的患儿,可遵医嘱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左乙拉西坦片等抗癫痫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可能有助于神经修复。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家长需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常见术式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肌腱延长术、骨关节矫形术等。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通过切断部分神经根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肌腱延长术可纠正关节畸形,提高运动功能。骨关节矫形术用于矫正严重的骨骼畸形。手术需由专业团队评估,术后仍需配合康复训练,家长需做好术后护理工作。 4、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脑瘫可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头针疗法刺激头部特定穴位,可能促进脑功能恢复。体针疗法通过针刺肢体穴位改善运动功能。推拿按摩可放松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补肾益髓为原则,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六味地黄丸等。中医治疗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治疗反应。 5、辅助器具使用 辅助器具可帮助小儿脑瘫患儿改善功能,包括矫形器、站立架、助行器等。踝足矫形器可矫正足下垂,改善步态。手部矫形器帮助保持功能位,便于进行日常活动。站立架辅助无法独站的患儿进行站立训练,预防骨质疏松。助行器如步行架、拐杖等帮助移动。辅助器具需根据患儿情况个性化配置,家长需定期检查器具适配性。 小儿脑瘫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早期干预效果较好。家长保持耐心,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适当进行水疗、马术治疗等趣味性康复活动。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关注患儿心理健康,营造积极康复环境。 顾倩副主任医师池州市人民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