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人民医院

运动医学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康复科科普知识简介

中风后什么时候开始康复?
脑卒中生存者的病残率约为70%~80%,为降低致残率,不少学者主张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认为早期康复有良好的效果。国内多数医生同意把病后1个月内开始的康复称为早期康复。许多医生可能不让病人早期活动或推迟数周才让活动,因为病后两周内的活动,尤其是坐位可引起血压波动,有可能使病情加重。但有研究认为早期活动的病人,再发和进行性加重者的比例并未增加,不活动会引起一系列废用综合征而影响预后,因此康复开始的时机应视病人具体情况尽早开始。一般认为,抗痉挛肢位、体位变换和肢体被动运动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病后马上就可开始,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主动活动因需病人主动完成或配合,且对血压、脉搏有一定影响,以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且无进行性加重表现时开始为宜。在首次取坐位(或立位)时,要采用逐次坐位法,以便观察有无体位性低血压,并预防血压波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中风康复开始的时间为发病后24~48小时(即中风急性期内),原则上应尽可能早地开始康复治疗。国际上提出“超早期康复”的概念,并在重症监护阶段就开始康复。例如对中风患者手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而手功能的恢复与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密切相关。康复训练如果是按照神经发育的规律,先从肩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功能锻炼,忽略早期手功能的锻炼,错过最佳的康复治疗时间,康复效果和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都‍会降低。因而康复介入得越早,手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越好。
所以中风患者急性期康复非常重要,但常被医生和家属忽视,强调静卧不动,而仅将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其实即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梗塞及偏瘫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在其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肢体按摩、偏瘫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体位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
重视早期康复不仅可以避免长期卧床造成的深静脉血栓、胃肠返流、吸入性肺炎、褥疮、痉挛以及神经和肌肉功能的退化、心肺功能的退化等 “废用综合征”的出现,还可以改善长期制动后产生的感觉剥夺和心理社会剥夺,以及焦虑、抑郁的情绪,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的 “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的初步结论也表明:中风病人康复训练开展得越早,功能恢复得越好,足下垂、肩关节半脱位等合并症也就越少。
但必须记住:患者病情不稳定时,一定不要盲目进行康复训练,如有明显的感染表现、严重心率失常等,康复训练必须推迟,待病情稳定24~48小时后,才可以进行康复医疗活动。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是致残率却在上升。我国现有的500万至600万中风病人中,约有3/4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言语、记忆、思维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生活质量下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与忽视早期康复训练有重要关系。有一部分医生和患者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可有可无;或认为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坐起、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训练。
近些年来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研究,认为长期卧床本身是功能障碍的普遍原因,它可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原发病的影响严重的多,甚至累及多系统的功能。长期卧床的不良后果可以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患者的不良结局。因此,急性期中风病人的临床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应同步进行,即应在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改变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开始康复治疗。一般来说脑梗塞发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天左右),在神经内、外科病房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同时可以预防褥疮、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深部静脉炎及关节挛缩和变形等并发症,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作准备。
许多临床实践证明,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损伤周围组织的功能重组,增强脑的可塑性,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明显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患者回归社会。有资料显示,中风患者如在1个月内开始康复训练,其功能达到生活自理者平均只需86天,而一个月后才开始康复训练,则需要100天以上,有时效果还不理想。若病程1年以上才开始康复训练,则康复的效果和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都会大大降低。
大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恢复的时间基本上是在3个月内,在最初几周恢复最快,6个月后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步行功能进一步恢复的可能性较小。一部分患者及家属据此认为,中风病人的康复在半年以后就没有意义了,即使再锻炼,病人的身体功能也不会有更多的恢复。于是,许多病程大于6个月的患者放弃了继续康复锻炼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康复理论及技术的进步,6个月以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身体功能还是能得到较大改善的。这是因为脑的可塑性是终身存在的,只要坚持正确的康复训练,肢体的功能还是可以有所恢复的,只是6个月后恢复得相对慢些罢了。临床证实,中风后的言语、认知、平衡、家务及工作技能在2年内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其恢复期限较运功功能的恢复期限更长。对于那些病程超过半年甚至1年以上仍不能完全恢复、遗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的患者,其生活自理能力仍可借助健侧肢体代偿训练或配戴支具等方式而获得提高,实现生活的最大自理。鉴于此,偏瘫患者及家属应该坚信康复训练的效果,不可错过继续康复的时机。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羊水变少是什么原因
冷启刚
回答: 羊水变少可能由胎盘功能减退、胎儿泌尿系统异常、胎膜早破、母体脱水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原因引起。羊水过少通常表现为宫高腹围增长缓慢、胎动减少或胎心异常,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1、胎盘功能减退 胎盘功能减退可能导致胎儿供血不足,减少胎儿尿液生成,从而引起羊水减少。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晚期或过期妊娠,常伴随胎儿生长受限。治疗需加强胎儿监护,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改善胎盘循环。 2、胎儿泌尿系统异常 胎儿先天性肾缺如、多囊肾或尿道梗阻等泌尿系统异常会导致尿液生成减少,直接影响羊水量。超声检查可见胎儿双肾发育异常或膀胱不充盈。确诊后需根据畸形程度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严重者可考虑胎儿宫内手术治疗。 3、胎膜早破 未足月胎膜早破会造成羊水持续外漏,导致羊水量急剧减少。孕妇可能感到阴道突然流液,PH试纸检测呈碱性。需立即卧床并抬高臀部,预防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同时监测感染指标和胎儿情况。 4、母体脱水 孕妇长期饮水不足、严重呕吐或腹泻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导致胎盘灌注减少和羊水生成下降。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和皮肤弹性差。可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日常需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必要时口服补液盐散。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或子痫前期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继而引发羊水过少。常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治疗需控制血压,可选用拉贝洛尔片,严重者需及时终止妊娠。 孕妇发现羊水减少时应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监测羊水指数变化。若出现胎动明显减少、阴道流液或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饮食上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富含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和西蓝花,避免高盐饮食。妊娠晚期可遵医嘱进行羊膜腔灌注等治疗。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