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协和医院

肿瘤内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肿瘤内科是汇集福建化疗精英的一个年轻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以上学位占医师90%。陈强教授曾留学法国,现任协和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乳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小燕主任是留日医学博士,现任肿瘤内科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乳腺专业委员会常委、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肿瘤内科成为结合科研、教学、临床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带领协和肿瘤内科在推行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为病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获得最好的收益。在胃癌、大肠癌、乳腺癌、淋巴瘤、妇科肿瘤、骨及软组织肿瘤、头颈部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化疗、生物治疗、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已与国际接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关爱癫痫儿童 儿科天使在行动

7月30日,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癫痫儿童关爱项目福建合作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内科举行了题为“彩虹桥”的关爱癫痫儿童公益活动。 本次活动由儿内科林丽珍护士长主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敏珍护师为住院的癫痫患儿家长作了题为“癫痫患儿早期干预与智能开发”的健康教育讲座。同时,科室护理人员还教会家长了解婴幼儿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疾病相关知识、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坚持对患儿进行智能训练,以促进癫痫患儿全面康复,提高癫痫患儿的生存质量。通过本次讲座,家长明晰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及智能开发的重要性,并学习了一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训练方法。 据悉,我国人群的癫痫发病率为0.3%-0.85%,半数以上在10岁以内起病,婴幼儿期是癫痫发病第一高峰期。由于癫痫疾病的慢性病程特点,对患儿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都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今后,儿科护理组将继续开展相关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关爱癫痫儿童,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发膜和护发素的区别
陈腊梅
回答: 发膜和护发素的主要区别在于作用原理和使用频率,发膜通过深层滋养修复受损发质,建议每周使用1-2次;护发素则侧重日常闭合毛鳞片使头发顺滑,适合每次洗发后使用。 一、作用机制 发膜含有小分子氨基酸、角蛋白等修复成分,能渗透至皮质层填补空洞,针对烫染、分叉等深度损伤提供结构性修复。护发素主要依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和头发负电荷,在毛鳞片形成保护膜减少摩擦,改善短期毛躁但无法改变内部损伤。 二、成分差异 发膜常见核心成分为水解小麦蛋白、泛醇、乳木果油等滋养物质,部分含热活化成分需配合加热帽使用。护发素以鲸蜡硬脂醇、聚二甲基硅氧烷为主,通过硅油包裹实现即时顺滑效果,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成分沉积。 三、适用场景 发膜适用于频繁造型、化学处理后的修复期,或季度性集中护理,需停留10-15分钟充分吸收。护发素作为日常护理程序,在洗发后涂抹发梢2-3分钟冲洗,能预防静电并提升梳通性,细软发质应避开头皮使用。 四、效果持续性 发膜的修复效果具有累积性,连续使用4-6周可改善头发弹性与强韧度,光泽度提升明显。护发素效果仅维持单次洗护周期,对已断裂的发丝无修复作用,但能减少后续洗发时的机械损伤。 五、特殊类型 免洗型发膜可作为烫染后的应急护理,含UV过滤成分的护发素适合户外活动防护。部分发膜含酸性成分能中和染发残留碱剂,而护发素中的硅油配方需定期用清洁型洗发水清除残留。 根据发质状态搭配使用两者效果更佳,干枯受损发质建议采用"护发素日常维护+发膜周护理"模式,油性发质可减少护发素用量。避免将发膜接触头皮以防毛囊堵塞,使用后若出现瘙痒或头屑增多需停用并咨询皮肤科医生。定期修剪分叉发梢能提升护理产品吸收效率,配合宽齿梳梳理可降低湿发状态下的牵拉损伤。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