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协和医院

肝胆外科 (共16位医生)

科室简介

肝胆外科(福建省肝胆外科研究所)是福建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科委优先发展学科,2007年被授予外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肝胆胰脾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现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和肝胆胰外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肝胆胰外科中心之一。
 
  肝胆外科学科带头人陈燕凌,现为协和医院副院长、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肝胆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近10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科委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等临床科研项目15项,先后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奖4项、省青年科技奖及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学科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满朝气的队伍:现有人员21人,其中教授及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及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卫生厅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后备人选2人。肝胆胰外科现有病床80张,设有肝脏外科、胆道外科、胰腺外科、腔镜外科、肝移植外科等5大专业组及专业方向;研究所下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病原学实验室及动物实验室。
  肝胆外科学科技术特色:
  (1)移植外科:自2000年以来先后成功开展了原位肝移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治疗终末期肝病、肝癌及先天性肝病。成功开展了系列高难度的肝脏移植手术,进行了我省首例小儿背驮式肝移植。换心人再换肝的病例在亚洲属首例。迄今为止,所有肝移植病人全部存活,且生存质量良好,取得优异疗效。
  (2)肝脏外科:开展了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原位切肝技术、肝门不阻断切肝等技术,提高了肝切除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在省内率先开展无血切肝术,肝尾叶切除,左右肝极量切除,特大肝癌切除,包绕下腔静脉巨大肝血管瘤切除,肝背扇区第九段肿瘤切除等手术,并进行选择性肝蒂及肝静脉预处理规则性无血肝切除,超声导航下精确定位系统性肝区域及亚区域切除、解剖式规则性肝切除等。近10年完成肝癌切除手术2000余例,其中350例小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达68.7%,最长存活已达17年,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成功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等肝脏外科新技术,使失去手术切除时机的中晚期肝脏肿瘤患者得到疗效确切的治疗。在肝多发性转移癌治疗方面,开展了结直肠癌伴多发性肝转移癌一期联合切除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肝巨大血管瘤治疗方面,成功开展了系列高难度、多发性左右肝巨大血管瘤联合切除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了系列高难度的复杂性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手术,取得良好疗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方面,采取适合于患者自身状态的外科治疗,如断流术、分流术、联合手术、内镜治疗、介入治疗、肝脏移植等治疗,取得确切疗效。
  (3)胆道外科:在肝胆管癌根治方面,1996年就在我省率先成功开展了联合肝切除+肝门部脉管骨骼化淋巴链清扫术,取得显著疗效。随后又开展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规范术式??泰姬陵手术,联合肝尾状叶切除、联合规则性半肝切除等手术,研究探讨了各种不同情况下肝肠吻合的模式。成功开展了累及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的高难度肝胆管癌根治术,取得显著疗效。对复杂型肝胆管结石症、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采用手术中纤维胆道镜、超声定位、冲击波碎石等方法并用,对肝胆管结石进行彻底清除,大大减少了残石率及再发率。采用国内首创的带蒂胆囊转移瓣、肝圆韧带转移瓣、带蒂胃转移瓣等行肝胆管成形术来治疗肝胆管狭窄,采用胆肠吻合术等防止胆石复发。
  (4)微创外科:1992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2000余例,90%以上胆囊疾病都可作微创切除。并率先成功开展了二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免钛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美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系列技术改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开展了联合纤维胆道镜完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使微创外科手术有了进一步提高。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等微创手术,腹腔镜微创外科居省内先进水平。
  (5)胰腺外科:近25年来在急性重型胰腺炎,特别是对于胆源性胰腺炎,采用胆胰联合外科手术综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成功地救治了一大批特重型患者,成功开展了胰钩突全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胰淋巴链的彻底清扫,将国外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胰头壶腹癌根治术,连续成功开展了数十例捆绑式胰十二指肠根治术,取得良好疗效。开展了胰中段切除、巨大胰腺囊腺瘤、囊腺癌切除、胰腺钩突部胰岛细胞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使胰腺外科的水平跃上新台阶。近年来围绕着胰腺外科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创新,首次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理论和技术用于胰头壶腹癌根治获得成功。在省内率先成功开展了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开展,使得部分累及血管,原本认为无法切除的病人获得了根治性切除,胰腺癌的切除率、治愈率大大提高。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我院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胰腺癌外科治疗取得新的突破。自1980开展胰头壶腹部肿瘤的根治手术以来,累计已达280余例,是我省胰头壶腹癌手术开展数量最多、技术创新最多、经验最丰富,在国内拥有相当影响的科室。
  肝胆外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优良的学术作风、优秀的学术团队、雄厚的技术力量、长期的技术积淀,使肝胆胰外科始终充满着朝气和新的希望。展望未来,肝胆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在引进和消化国际上肝胆胰外科新技术的同时,开展高水平的应用基础和临床技术研究,为努力促进我省肝胆胰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推动我省肝胆胰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关爱癫痫儿童 儿科天使在行动

7月30日,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癫痫儿童关爱项目福建合作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内科举行了题为“彩虹桥”的关爱癫痫儿童公益活动。 本次活动由儿内科林丽珍护士长主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敏珍护师为住院的癫痫患儿家长作了题为“癫痫患儿早期干预与智能开发”的健康教育讲座。同时,科室护理人员还教会家长了解婴幼儿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疾病相关知识、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婴幼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坚持对患儿进行智能训练,以促进癫痫患儿全面康复,提高癫痫患儿的生存质量。通过本次讲座,家长明晰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及智能开发的重要性,并学习了一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训练方法。 据悉,我国人群的癫痫发病率为0.3%-0.85%,半数以上在10岁以内起病,婴幼儿期是癫痫发病第一高峰期。由于癫痫疾病的慢性病程特点,对患儿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都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今后,儿科护理组将继续开展相关护理健康教育活动,关爱癫痫儿童,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有爱的成长环境。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