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足区人民医院

吃药有学问,哪个时间吃效果最好?

时间:2013-11-2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人生病了都要吃药,可是大多数人都模模糊糊地按照一天3次的习惯吃,至于是饭前还是饭后,又至于是饭前多久,饭后多久,就几乎没有人会深究了。昨天,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拿了药之后,搞不太清楚怎么吃,三医大新桥医院消化内科博士杨小军像上课一样给她上了一堂药理课,内容就是怎么吃药。

  饭前半小时饭后1小时吃药最好

  老人患的是胃溃疡和胃窦炎,开了药之后问了句:“这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饭前吃到底是饭前多久呢?饭后吃又到底是饭后多久呢?”

  “饭前吃的药一般在饭前15分钟到30分钟就比较合适了,而饭后吃的药呢,最好在饭后1小时左右吃比较好。”杨小军说,这是因为饭前15到30分钟和饭后1小时左右,胃酸的分泌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不破坏药物的成分,药效会更好。

  对于没有特殊要求的药,饭前吃或者饭后吃都没有关系,但对于某些药,比如驱虫药、保护胃黏膜的药等,就必须饭前吃。而有些对胃黏膜刺激比较大的药,则需要在饭后吃。

  抗生素最好8小时吃一次

  “一日3次,一次X片。”我们拿药以后,在药品的说明书上都会看到类似的服药规定。但是,1天3次服药和8小时吃一次相同吗?

  杨小军博士说,其实一天3次,就最好是8小时服用一次,一天两次,则12小时服用一次比较好。但是,如果严格按照时间来服用的话,会大大扰乱我们的休息时间,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半夜三更爬起来吃药,这样反而不利于身体的恢复。所以,多数药物为1天3次服用,可随着早、午、晚餐一起服用,每次服药大约间隔3至4小时。

  但要注意的是,在服抗生素时,为确保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需严格按每6至8小时服药,否则抗生素可能会在药物浓度太高时误杀掉很多自身正常的细菌,而在药物浓度达不到要求时,又起不到杀菌的作用。

  有些药不要配热水吃

  冬天到了,我们都喜欢喝点热腾腾的水,吃药时,大家大多也会延用这个习惯,但是,杨小军提醒说,有些药就不适宜用热水服用,最好用温开水(一般不超过40℃或者以口感有点暖为宜)或凉开水(25℃左右)。

  活菌制剂药物:常用的乳酶生(含有活肠链球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金双歧(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肠球菌)等药物都是口服活菌制剂。这些活菌怕光、怕湿,不耐热,不宜用热水服用,都会失去活性或活性降低。

  活疫苗类药物:如小儿麻痹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用热水服这些药会导致疫苗灭活,而降低或失去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所以应该用凉开水送服。另外一种不能用热水服用的药是助消化类药,比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不稳定,会凝固变性,在70℃以上的环境中即失效。因此服用这类药物时,一般用40℃左右的温水送服。

  胶囊也不宜用热水送服:如诺氟沙星胶囊、维生素E胶囊等。胶囊由明胶制成,易溶于胃酸,装入胶囊的药大都对胃黏膜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有的则是缓释胶囊,完整吞服才能发挥药效。热水送服会容易使胶囊外壳提前化掉,降低药效或增加刺激性。

  忘记吃药时间过长最好跳过

  现在的人工作都忙,要是有时候忘记了吃药怎么办?杨小军说,“如果忘记饭前服用,可饭后补吃,比完全忘记吃药好,但如果忘记服药,应以两餐中间为基准,若已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则应跳过一次服药,并于下次服药时间服用当次的药物,“千万不要一次服用2倍分量”。

  晨起空腹吃的药

  清晨起来空腹吃的药。如驱虫药、四氯乙烯,要在半空腹或空腹时服下,如果饭后服,药物被食物隔住,就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盐类泻药如硫酸钠、硫酸镁等,这些药服用后应多喝水。早上起来空腹吃这些药,使药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使药迅速入肠发挥作用,服后4~5小时致泻。食物可减少其吸收。

  睡前吃的药

  睡前15~30分钟吃的药。包括泻药如大黄、酚酞等;催眠药类,入睡快的,可在临睡时服;入睡较慢的,服后半小时至1小时起作用,应提早服。

  饭前吃的药

  饭前30~60分钟吃的药。有止泻的收敛药,饭前吃可使药较快通过胃入小肠,遇碱性肠液分解出鞣酸,起止泻作用;有胃壁保护药,饭前吃使药充分作用于胃壁;有吸附药、胃内食物少,便于发挥吸附胃肠道有害物质及气体的作用;有胃肠解痉药、饭前吃使药物保持有效浓度,发挥作用快;饭前吃的药还有止吐药、利胆药、肠道抗感染药、肠用丸剂等。

  饭后吃的药

  饭后15~30分钟吃的药。大部分药物可在饭后服,特别是:刺激性药物如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保泰松、吲哚美辛、盐酸奎宁、硫酸亚铁、金属卤化物、呋喃丙胺、亚砷酸钾溶液、醋酸钾、多西环素、黄连素等;呋喃妥因、普萘洛尔、苯妥英钠、螺内酯、氢氯噻嗪等;维生素B2。饭后吃药可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吸收也会更好。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