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人民医院

普外二科独立完成我院首例十二指肠镜胆总管结石取出术

时间:2014-07-2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据悉,我院新近电子十二指肠镜后,开展了多例十二指肠镜胆总管结石取出术,术后患者恢复好,关键是该手术无腹部切口,术后恢复快,深受医务工作者及病人的青睐。但该手术操作难度大,以往病例都是外请专家完成,近日我院普外二科医师仅在专家做助手的情况下独立成功完成了该手术。

  据专家介绍,十二指肠镜诊疗项目又称为ERCP,中文全称就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英文全名叫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 graphy,,简写为ERCP。这项技术最早是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首先应用的,一开始主要用于胆管疾病的诊断。后来在80年代,在ERCP技术逐渐熟练的基础上,出现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技术),开始用于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治疗。具体方法是应用一种特殊的切开刀将大乳头的胆管开口切开扩大,再插入取石网篮,将结石套住后拖至肠道内,结石就可以随大便排出体外了。这项技术在80年代末传入我国并在国内少数大医院开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内镜操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设备的更新,目前ERCP技术已从一种诊断性技术发展为胆管、胰腺疾病微创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微创外科的典范”。

  近年来随着内镜下机械碎石技术、胆道子母镜激光碎石技术的完善,目前绝大部分胆总管结石都可以通过ERCP技术不开刀完成取石治疗。特别是 由ERCP技术延伸而来的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管内支架植入引流术(ERBD)等治疗性技术,开始应用于无手术条件的肝胆胰肿瘤导致的阻塞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 而且大宗病例资料显示ERCP治疗恶性肿瘤导致的黄疸与传统手术治疗肿瘤,生存期无显著差异,但是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手术组。

  ERCP的优势

  胆总管结石在我国为常见多发疾病,一般在绝大多数医院行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术后置T管引流。随着医疗技术提高及设备不断改进。有部份医院先后开展腹腔镜下胆道镜探查取石及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但易造成胆道损伤和胆瘘等严重并发症,且微创优点不明显,开腹中转的机会大。

  胆总管结石传统的开腹手术或腹腔镜下胆管探查取石,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相对于手术,ERCP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伴随ERCP技术、十二指肠镜及相关配套设备不断改进,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及死亡率低、恢复快、全身麻醉不需插管等优点,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保持胆管系统的完整性及生理功能。目前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该技术不受多次手术后胆管周围粘连和病人年老体弱等限制,优于外科剖腹手术及单纯中西医结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深受医务工作者及病人的青睐。

  十二指肠镜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住院时间大大缩短(开腹平均住院12天,内镜下治疗平均住院约7天),手术无严重的并发症。因而在十二指肠镜下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是安全、有效,可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同时也节约社会有限医疗资源。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确诊一名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病例

近日,我院成功确诊一名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病例,困扰患者多年的疾患终于得到了明确的诊断。 患者程某某,男,67岁,退役飞行员。在部队服役时就存在腰疼,膝关节疼痛不适,体检均无阳性发现。两年前,病人出现全身多发脊柱关节疼痛,以右膝关节疼痛,腰疼较重,伴发热及肠炎症状,偶有脓便。患者发病两年来,在我市及省内多家大医院就医,一直未能确诊,病情进行性加重。10天前,病人因腰疼及右膝疼加重辗转来我院骨一科住院治疗。骨一科曹万志主任、李军主治医师、范磊住院医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病人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异常升高,遂组织多科室会诊。后经风湿免疫专业王晓庆医师会诊,考虑可能是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决定转消化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经检验,发现人类白细胞免疫相容性抗原(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RF)阴性,并最终确诊。目前,病人已接受了正规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稳步好转。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是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引起关节炎的统称 主要表现为外周关节炎和中轴关节病变 不明原因的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并可伴发关节外或肠道外其他全身症状如皮肤粘膜病变及炎症性眼病等表现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以20-40岁年轻人和儿童最多见 男 女均可发病 起病缓急不一 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及程度相关 (李军 王晓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孕妇得了湿疹止痒方法
张向宁
回答: 孕妇湿疹止痒可通过冷敷、保湿护理、外用药物、调整饮食、避免刺激等方式缓解。湿疹可能与皮肤屏障受损、过敏反应、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瘙痒等症状。 1、冷敷 冷敷有助于缓解湿疹引起的瘙痒感。使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块或冷水浸湿后轻轻敷在患处,每次5-10分钟。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瘙痒。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冷敷后及时擦干皮肤,避免潮湿环境加重湿疹。 2、保湿护理 保持皮肤湿润是缓解湿疹瘙痒的重要措施。选择无香料、无刺激的保湿霜,如含有神经酰胺或乳木果油成分的产品。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产品,锁住皮肤水分。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肤品,这些成分可能刺激皮肤加重瘙痒。每天可多次涂抹保湿霜,特别是在干燥季节。 3、外用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安全的外用药物止痒。低效价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可用于短期缓解症状。非激素类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也可考虑。使用前应咨询医生,严格按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激素类药物,防止皮肤萎缩等副作用。 4、调整饮食 某些食物可能加重湿疹症状。记录饮食日记,观察是否特定食物引发或加重瘙痒。常见诱发食物包括海鲜、坚果、乳制品等。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帮助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5、避免刺激 减少接触可能刺激皮肤的物质。选择棉质等天然面料衣物,避免羊毛或化纤材质。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洗涤剂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左右,时间不超过10分钟。避免搔抓患处,可轻拍或按压代替抓挠,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孕妇湿疹护理需特别注意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药物和方法。保持居住环境适宜湿度,使用加湿器防止空气过于干燥。穿着宽松舒适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如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孕期任何药物使用前都应咨询医生,切勿自行用药。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进行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和皮肤状况。 张向宁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