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人民医院

肿瘤异常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时间:2014-05-1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肿瘤异常蛋白检测是一种组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它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将AFP、 CEA等现有临床可以检测及部份尚无法检测的几十种肿瘤标志物(即异常糖链糖蛋白,包括AFP、CEA、CA系列、PSA 、O-糖链粘蛋白、转铁蛋白、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移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T抗原、a1抗胰蛋白酶及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进行一次性组合检测,高度集聚肿瘤信号,不仅大大提高了肿瘤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而且可以检测到更多种类的肿瘤,具有目前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检测无法具备的“独特学术价值”。

  一.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的临床意义:

  1、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TAP检测对多种肿瘤病人的敏感度为83.9%。对于临床上没有理想肿瘤标志物的肿瘤的诊断,TAP检测是一种较好的参考指标。对于其它肿瘤的诊断,可以多一种参考指标。

  2、用于肿瘤患者的疗效评估:肿瘤治疗有效,TAP凝聚物可明显缩小、甚至消失,TAP可作为疗效动态观察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术前、放化疗前检测TAP,手术或放化疗后一个月,做TAP复检,前后对比可作为肿瘤患者疗效评估指标,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用于肿瘤患者愈后复发转移的动态监测:TAP检测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将AFP、 CEA、CA系列等现有临床可以检测及部份尚无法检测的几十种肿瘤标志物(异常糖链糖蛋白)进行一次性组合检测、高度聚集,极大地放大了肿瘤信号,大大提高了复发转移肿瘤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物质先于形态,在实体形态的复发转移肿瘤出现之前,应用TAP检测,有助于抓住复发转移肿瘤防治的关键时机,建议第一次复检后每三个月复检一次,动态监测肿瘤发展情况。

  4、结合其他检查,用于体检人群和住院病人的肿瘤早期筛查:TAP检测的敏感度特别高,用于体检中的肿瘤检测,可早期发现肿瘤。TAP检测是一种广谱肿瘤检测手段,可检出临床常见的40多种肿瘤,可有效降低体检中肿瘤的漏检率。对于健康人体的筛查,其特异性高达96.5?。

  二.肿瘤异常蛋白TAP检测的特点和优势:

  灵敏:凝集几十种异常糖链糖蛋白,集聚肿瘤信号,敏感度特别高,正常细胞一有恶变,即可检测出来,是肿瘤早期发现的理想手段。

  广谱:一次性组合检测几十种异常糖链糖蛋白,尽最大可能检测更多种类肿瘤。TAP检测对临床常见的40多种肿瘤都具有敏感性。

  准确:一次性组合检测几十种异常糖链糖蛋白,大大提高肿瘤检测的准确性。报经国家食监局审批时,经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上海中山医院、山东齐鲁医院、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十多家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临床验证结果显示,TAP检测对2372例临床确诊肿瘤患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3.9%,对1076例非肿瘤患者的阴性符合率为78.6%,TAP对患者检测的准确性(总体符合率)为82.3%。TAP检测对4459例健康人的阴性符合率为96.5%(假阳性为3.5%)。

  该检测技术简便直观:采取1—2滴指端血、取样无限制,操作简便;观察特异的类晶体样颗粒状的蛋白凝聚形态图谱,判断依据明确,直观性强。

  该检测项目在我院病理科已经开展,如需做该项检查请与病理科联系。病理科咨询电话:0536-2313903(张言敏)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确诊一名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病例

近日,我院成功确诊一名炎性肠病性关节炎病例,困扰患者多年的疾患终于得到了明确的诊断。 患者程某某,男,67岁,退役飞行员。在部队服役时就存在腰疼,膝关节疼痛不适,体检均无阳性发现。两年前,病人出现全身多发脊柱关节疼痛,以右膝关节疼痛,腰疼较重,伴发热及肠炎症状,偶有脓便。患者发病两年来,在我市及省内多家大医院就医,一直未能确诊,病情进行性加重。10天前,病人因腰疼及右膝疼加重辗转来我院骨一科住院治疗。骨一科曹万志主任、李军主治医师、范磊住院医师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病人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异常升高,遂组织多科室会诊。后经风湿免疫专业王晓庆医师会诊,考虑可能是炎性肠病性关节炎,决定转消化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治。经检验,发现人类白细胞免疫相容性抗原(HLA-B27)阳性,类风湿因子(RF)阴性,并最终确诊。目前,病人已接受了正规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稳步好转。 炎症肠病性关节炎是指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引起关节炎的统称 主要表现为外周关节炎和中轴关节病变 不明原因的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并可伴发关节外或肠道外其他全身症状如皮肤粘膜病变及炎症性眼病等表现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以20-40岁年轻人和儿童最多见 男 女均可发病 起病缓急不一 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及程度相关 (李军 王晓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第一次啪啪啪会怀孕吗
曲中玉
回答: 第一次性行为有怀孕的可能,是否怀孕与性行为次数无关,主要取决于是否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及女性是否处于排卵期。怀孕需要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并成功着床于子宫内膜。 若在女性排卵期前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即使为初次性交,精子进入阴道后可能通过宫颈管上游至输卵管,与排出的卵子相遇受精。女性排卵通常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人可能出现意外排卵。此外,男性射精前分泌的前列腺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精子,即使未在阴道内射精也存在低概率受孕风险。 若性行为发生在绝对安全期或正确使用避孕措施,则怀孕概率显著降低。绝对安全期需满足月经周期极度规律且排卵后超过48小时,但实际生活中难以准确判断。规范使用合格避孕套可达到较高避孕效果,但存在使用不当导致破裂或滑脱的风险。短效避孕药需要连续正确服用才能发挥避孕作用,紧急避孕药仅对服药前72小时内的性行为有效且成功率有限。 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记录月经周期,掌握基础避孕知识。若出现月经推迟、乳房胀痛等早孕症状,可使用早孕试纸检测或就医检查。无论是否首次性行为,若无生育计划均应采取可靠避孕措施,如正确使用避孕套、口服短效避孕药等。青少年及未婚人群更应重视性健康教育,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获取科学避孕指导。 曲中玉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