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龙观医院

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昆山心理救援纪实(五)

时间:2014-08-14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2014年8月11日上午,在昆山市人民医院的烧伤科病房内,一位头部裹着厚厚纱布的女患者手中拿着一面小镜子,但她始终没有勇气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那面镜子。旁边站着的是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心理治疗专家张东主任。张主任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鼓励她:相信我!你只要看一眼,你的心情一定会好起来!

  这位患者30多岁,自从8月2日在爆炸中被烧伤以来,每天以泪洗面,脾气还特别暴躁。医务人员们除了密切观察她的生命体征,细心照顾好她的吃、喝、拉、撒外,真不知该怎么对待这么一个患者。不管大家怎么和颜悦色的对待她,她没有一句好话,不是嚷就是叫,而且还要死要活的。于是他们请来了国家卫生计生委派来的心理专家张东主任来面对这位患者。经过仔细察看患者的病情,又与医务人员及家属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张东主任认为:目前,患者仍处于爆炸后的惊恐和焦虑之中,她的最大担心可能就是认为自己已经被毁容,今后没法去面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面对事实,当前急需心理干预。

  张主任耐心的与这位患者沟通,通过自我介绍,深入地进行解释和分析。患者从开始的闭眼不理,到后来的微睁双眼,再到后来的点头表示同意。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在张主任和医护人员的共同鼓励下,患者终于鼓足勇气,用颤抖的双手举起这面小镜子,当她看到镜中的自己时,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这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也是烧伤科内10多天来紧张气氛第一次得到舒缓。

  在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的ICU病房内,张东主任同样遇到了一位20来岁的女患者,情形跟昆山人民医院的那位患者相似。医务人员们实在没有了办法,专门邀请张东主任前来会诊。在跟这位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张主任发现,这位患者性格比较内向而且敏感,她的病情应该算是ICU内较轻的一位。可是,这位患者总是喜欢打听较重患者的病情,而且每次打听完后,她的情绪都比较沉闷。在她的内心一直坚信,自己的病情和他们的一样,于是总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是不是自己也即将死去。

  在了解情况后,张主任多次与这位患者进行深入会谈,进行心理干预。他运用娴熟地心理技巧,使这位患者逐渐认识到了事实,并不断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从8月11日开始,她有了更大的改变,能够协助张主任一起做病室内其他病人的心理工作。这让张主任及其团队十分的高兴,同时也令他们倍感欣慰。

  在昆山、苏州的这十多天来,来自北京回龙观医院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李献云、精神卫生专家王健、心理治疗专家张东,以执着的精神和高超的专业技术,马不停蹄地为每一位患者解决着心理和精神卫生问题。他们的建议一次又一次被当地医疗指挥部所采纳。他们不仅将心灵的阳光带给每一位伤者,每一位亲属,而且也带给了每一位参与救援的医务工作者。这是一支强大的生命的力量,它让更多深处灾难阴霾中的人们重见阳光,用真心再一次拥抱美好的生活。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开展2014年研究生暑假返校座谈会

9月5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内蒙古医学院和河北联合大学的20余位研究生齐聚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会议室,大家在轻松、温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共同开展2014年研究生暑假返校座谈会,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谭云龙、科研办副主任王志仁、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淑平以及主管研究生工作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在座的研究生们来自不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刚刚入学的研一新生,也有即将面临毕业的研三学生,大家围坐一团,热情洋溢地纷纷表达着自己在暑假期间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和暑假生活情况,有的针对自己在临床实践学习中遇到的专业问题,现场与老师进行提问和互动。在相互交流沟通中,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协作的默契和友情。 身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谭云龙副院长、王志仁和谭淑平主任,通过和研究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耐心细致地倾听大家的想法,全面调查和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学习和工作的不同需求,尽量为大家提供和营造专业、便捷、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平台,学习和提高基本临床诊疗能力,掌握科研课题相关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积极参加行业内专业学术会议,具备一名专业精神科医师的各项标准和职业素养。 座谈会上,主管科研工作的谭云龙副院长针对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向大家进行了全面介绍,特别与大家一同分享了研究生在临床学习、科学研究和日常工作中,应怎样掌握科研课题操作技能、具备精神科临床诊疗能力和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等方面的方式和方法,为大家在今后的研究生临床学习生涯树立了新标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应性淋巴结是什么
张英泽
回答: 反应性淋巴结是指淋巴结因感染、炎症或免疫刺激出现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属于免疫系统正常应答反应。主要有感染性因素、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疫苗接种反应、其他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性咽炎可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局部压痛和发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钙化,伴随低热和盗汗。EB病毒感染常导致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并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 2、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刺激淋巴结免疫活性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持续肿大,伴随关节疼痛和蝶形红斑。干燥综合征可引发腮腺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泼尼松龙片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3、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或转移癌可导致淋巴结病理性增大。霍奇金淋巴瘤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随B症状如夜间盗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出现硬质固定包块。诊断需依靠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环磷酰胺注射液联合放疗。 4、疫苗接种反应 疫苗抗原刺激可能引起局部引流淋巴结短暂肿大。破伤风疫苗接种后常见腋窝淋巴结反应,表现为接种侧轻度肿痛;卡介苗接种可导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种反应通常2-3周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但需与感染性淋巴结炎鉴别。 5、其他因素 药物超敏反应或不明原因刺激也可引发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伴药疹;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淋巴结增生但无明确病因。这类情况需停用可疑药物,进行淋巴结超声随访观察,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避免反复触摸刺激,观察是否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质地变硬或固定粘连,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超声或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后出现淋巴结反应可局部热敷缓解不适。 张英泽副主任医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