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人民医院

疼痛科成功救治一名重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

时间:2014-06-20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6月11日上午,一名重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家属陪同下到疼痛科门诊就诊。该患者是一名80多岁的王姓老人,因不堪忍受长期严重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某医院内欲上吊自杀,幸被路过群众发现,及时通知其家属。在家属陪伴下到我院疼痛科就诊。疼痛科张建中副主任医师接诊后,根据病人的病史和疼痛的特点,做出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断,并建议患者行“皮内痛觉感受器阻滞”治疗。在充分告知患者该治疗方法的原理、方法、可能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并征得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张建中迅速为该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后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减轻。在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又给予患者口服药物治疗。2天后患者复诊,再次行“皮内痛觉感受器阻滞”治疗,目前患者按时到院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生机理是带状疱疹病毒侵犯、损伤了人体的感觉神经。这种疾病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在疱疹出现前几天就开始出现针刺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而在疱疹愈合后,疼痛却依然存在。并经常出现痛觉过敏和超敏现象,通俗的讲,就是本不应该引起痛觉的触摸等在带状疱疹的病人常常引起剧烈的疼痛,很多患者因此不敢穿衣服或者不敢盖被子,非常痛苦。一般的消炎镇痛药物对这样的疼痛通常无效。目前没有哪一种药物或者治疗方法可以根治这种疾病。国内专家的共识是,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处置这类疼痛。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神经调节或神经毁损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普瑞巴林、加巴喷丁、黛力新、度洛西汀、羟考酮等。

  皮内痛觉感受器阻滞是近年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根据疼痛发生机制的“闸门学说”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对皮内痛觉感受器的反复阻滞,达到降低痛阈、缓解疼痛的治疗目的。该方法采用皮内多点注射消炎镇痛液,形成垂直于病变部位的3列皮丘,操作简单,几乎无风险,疗效确切。疼痛科采用这种技术已经治疗十几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在社会日益老龄化的今天,疼痛性疾病已经成为老年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类疾病。很多患者的疼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生活质量下降、工作能力降低。许多家庭因痛致贫、因痛返贫。所以,疼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疼痛科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业务范围涉及传统的多个学科,如神经科、骨科、风湿免疫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卫生部2007年下发通知,要求在国内二级以上医院开诊疼痛诊疗业务。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立疼痛科的国家。疼痛科主要治疗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些疾病,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癌症晚期疼痛等。疼痛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微创介入治疗,通常在不行开放性手术的情况下解决患者的痛苦。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的特点。

  东营市人民医院疼痛科成立于2013年初,自科室成立以来,以良好的服务治疗和确切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目前疼痛科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痛点注射、关节腔注射、神经阻滞、针刀治疗、射频热凝技术、胶原酶溶盘术等。欢迎广大疼痛患者到疼痛科就诊。 

医院动态

更多 >

CT室联合多学科成功抢救过敏性休克一例

2014年8月8日15时08分一位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在检查结束后,于治疗室留观期间出现出汗、乏力症状,CT室主管护师刘宁发现后考虑患者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立即启动造影剂过敏反应应急预案,给予吸氧、测血压、建立静脉通路并呼叫值班医师,值班医师给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抗过敏药物,其余人员紧急电话通知岳学旺主任、急诊科、ICU及消化内科救助。过程中患者逐渐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血压减低等休克症状,徐新生院长闻后立即赶往CT室与任爱农主任、吴凤婷主任、任国亮主任、周美辉主任及相关医护人员成立抢救小组并主持抢救工作,急查血常规、大生化、血糖等实验室指标,上监护,建立多路静脉通路,给予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随着徐院长一条条抢救指令的下达及相关医护人员的有序执行,患者血压逐渐上升,心率逐渐恢复正常,待病情稳定后,转至ICU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周美辉主任事后积极安抚患者家属并沟通病情,患者了解病情后高度赞扬此次的抢救工作,当晚患者意识恢复。 此次抢救之所以成功取决于患者病情发现及时、医护人员到位及时,整个过程紧张有序、人员急救技术熟练,是我院急救培训成果的显著体现、是各科室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成果体现,更是我院创建三甲医院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上一篇: 没有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