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

市三院紧急召开动员会,落实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

时间:2013-12-3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严肃行业纪律,市三院领导班子成员在省卫生厅参加全国树医药行业新风、深入贯彻“九不准”电视电话会议后,12月26日下午紧急召开全院中层干部动员大会,部署传达、贯彻落实“九不准”相关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动员会上,李玉杰院长认真传达了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和省卫生厅厅长卫小春的讲话精神,并就医院执行“九不准”做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要求在全院按照两个讲话精神,立标杆,设底线,抓落实,建立长效机制,在全院树立医疗卫生行业清风正气,加强医院行风建设“九不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明确要求医务人员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执行规定,率先垂范。

  一是要求各科室负责人迅速将“九不准”规定认真传达到全院每一位职工、尤其是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全院掀起学习贯彻“九不准”的热潮;二是广泛宣传,积极营造舆论氛围。通过在医院门诊大厅滚动屏、官方网站、医院内网、微博、悬挂条幅等形式宣传“九不准”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做好学习交流;三是紧密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做好贯彻落实。要求全院各科室研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制度和措施,严肃工作作风,在全院树起严格遵守“九不准”的行业新风;四是全院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主动做出公开承诺,自觉维护“九不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做好表率,严格执行,自觉接受患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立行立说,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违规的不良行为。五是做好监督查处。对医院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无论职务高低,水平高低,均要严格按照规定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并将医疗卫生人员的违规行为记入个人诚信档案。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反应性淋巴结是什么
张英泽
回答: 反应性淋巴结是指淋巴结因感染、炎症或免疫刺激出现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属于免疫系统正常应答反应。主要有感染性因素、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疫苗接种反应、其他因素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因素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反应性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链球菌性咽炎可引发颈部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局部压痛和发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引起纵隔淋巴结钙化,伴随低热和盗汗。EB病毒感染常导致全身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诊。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利福平胶囊等药物,并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 2、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刺激淋巴结免疫活性增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持续肿大,伴随关节疼痛和蝶形红斑。干燥综合征可引发腮腺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诊断。治疗需使用甲氨蝶呤片、泼尼松龙片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监测肝肾功能。 3、肿瘤性疾病 淋巴瘤或转移癌可导致淋巴结病理性增大。霍奇金淋巴瘤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随B症状如夜间盗汗;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出现硬质固定包块。诊断需依靠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环磷酰胺注射液联合放疗。 4、疫苗接种反应 疫苗抗原刺激可能引起局部引流淋巴结短暂肿大。破伤风疫苗接种后常见腋窝淋巴结反应,表现为接种侧轻度肿痛;卡介苗接种可导致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这种反应通常2-3周自行消退,无须特殊处理,但需与感染性淋巴结炎鉴别。 5、其他因素 药物超敏反应或不明原因刺激也可引发淋巴结反应性改变。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伴药疹;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淋巴结增生但无明确病因。这类情况需停用可疑药物,进行淋巴结超声随访观察,必要时行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发现淋巴结肿大时应避免反复触摸刺激,观察是否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调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抵抗力。若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质地变硬或固定粘连,应及时进行血常规、超声或病理检查明确性质。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接种疫苗后出现淋巴结反应可局部热敷缓解不适。 张英泽副主任医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