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人民医院

化疗副作用 有些能减轻

时间:2014-06-0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化疗具有作用于全身、能够系统控制病情的优势,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毒副反应。由于其在肿瘤治疗中仍占据重要的基石地位,故目前肿瘤治疗仍不能和化疗说再见。因此,合理使用化疗药物,认识并尽可能降低其副反应,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患者获益。下面介绍几种常见化疗药物的适应证、作用及注意事项等。

  蒽环类药物 需注意心脏毒性

  阿霉素是蒽环类药物的典型代表,由于溶液呈红色被俗称为红药水。表阿霉素及吡喃阿霉素的心脏毒性相对较低,是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经典药物之一。它既可以术后使用降低疾病复发风险,也可以用于术前的新辅助化疗,使部分不能直接手术切除或不能保乳的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或保乳机会。该类药物对于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其他实体瘤如肺癌、卵巢癌均有较好疗效。

  蒽环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这是由于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在抑制或者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内迅速增殖的正常细胞同样有毒害作用。

  患者要定期复查血象,注意体温变化,避免感染,必要时使用升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药物。对于重度骨髓抑制的患者隔离室要进行严格消毒。为了减轻胃肠道反应,患者在化疗期间应吃易消化少油腻的清淡饮食,呕吐严重者可用抗5-羟色胺止吐药物。蒽环类药物具有显著的心脏毒性,使用前要看患者的心脏功能,要避免与有心脏毒性的药物联合使用。蒽环类药物外渗会造成皮肤溃疡,难以愈合,因此要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

  紫杉类药物 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用药10分钟内

  紫杉类药物是继蒽环类药物之后治疗乳腺癌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药物,蒽环联合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被患者俗称为红白药水。紫杉醇对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也有明显疗效,还可用于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头颈部肿瘤治疗。多西紫杉醇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的疗效比紫杉醇显著。

  紫杉醇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关节肌肉疼痛等。其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9%,多数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性呼吸困难、荨麻疹和低血压。

  几乎所有过敏反应都发生在用药后最初10分钟内,用药前使用激素、苯海拉明等药物可以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率。一旦发生过敏反应,要立即停止药物输注。

  铂类药物 用药期间要注意保暖

  顺铂是第一代铂类抗肿瘤药,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肿瘤活性,与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效应,具有放疗增敏作用,用于乳腺癌、卵巢癌、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

  主要是肾毒性和恶心呕吐,水化或使用利尿剂可大大缓解肾毒性。

  卡铂的肾毒性、胃肠道反应、神经毒性等显著低于顺铂,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药物,它没有严重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脏毒性。最显著性的不良反应是外周感觉神经异常,与寒冷有关,患者在用药期间应注意保暖。

  伊立替康 会出现腹泻多汗

  伊立替康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及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常用药物,对其他晚期肿瘤如胃癌、胰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也有疗效。

  部分患者用药后会出现胆碱能综合征,多在用药当天出现,主要表现为早发性腹泻和痉挛性腹痛、多汗、瞳孔缩小、流泪、唾液分泌增多、视物模糊、头晕、低血压等。患者如果副作用比较严重,皮下注射阿托品可以缓解症状。

  吉西他滨 不良反应较轻

  吉西他滨用于胰腺癌、肺癌、膀胱移形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也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晚期卵巢癌的二线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新辅助治疗。其不良反应较轻,主要是骨髓抑制,尤其是对血小板的抑制较为明显。用药期间患者要进行血象监测,如果有异常要及时处理。

  培美曲塞 用药中须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培美曲塞是人工合成的多靶点抗代谢药物,用于胸膜间皮瘤的一线治疗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治疗过程中必须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长春瑞滨 药物外渗可出现严重组织损伤

  长春瑞滨对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有疗效。该药物属于长春碱类,若药物外渗会出现严重的组织损伤。输注时要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骨髓抑制、外周神经炎是其常见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梗阻,因此用药期间需保持大便通畅,如果需要,应进行通便、灌肠治疗。

  口服化疗药 要小心胃肠道不适

  卡培他滨是可口服的5-FU衍生药物,胃肠道反应及手足综合征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进餐后半小时服药能够减轻胃肠道反应。

  替吉奥胶囊(S-1)是另一种可口服的氟尿嘧啶衍生的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癌及头颈部肿瘤。它也会出现胃肠道反应、手足综合征等。

  值得注意的是,口服化疗药物也可能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因此用药期间要严密监测血象。

  (摘自《健康报》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任 军)

医院动态

更多 >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