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县人民医院

你还在盲目输液吗?

时间:2014-05-1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危害一: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人们总以为输液最省事、最保险,可是对输液的安全性却很少有人关心。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显示,静脉注射导致的不良反应占56.7%,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解析: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是有害的物质过滤掉,然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一过程后血药浓度降低,进而降低了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静脉输液不同于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给药方式,药物不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疗效更直接、更快,但发生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更高、更快,而且更容易产生耐药性。

  药物口服后,在人体有一个吸收的过程,发生不良反应时可以洗胃;皮下、肌肉注射的药物其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而给急救创造了条件;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体内药物浓度瞬间达到最大值,不良反应当即暴发而且凶险。

  危害二: 输液微粒可堵塞微血管

  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um,经常输液会使药液中超过4um的微粒蓄积在心、肺、肾、肝脏、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塞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肉芽肿等。有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液体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

  临床应用发现,很多中药制剂因其制备工艺差异大,成分复杂,很多成分属天然大分子物质,且中药的各成分溶解度不同,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超敏反应。

  解析: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输液微粒是指注射液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在1~50um,是肉眼看不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这也是静脉输液最大的危险因素。输液中的微粒有随空气进入输液的尘埃粒子、切割安瓿产生的玻璃屑、穿刺胶塞造成的橡胶微粒、输液器具携带的微粒、脂肪乳乳化不完全产生的脂肪栓、生产过程中加入的活性炭颗粒以及药物结晶等。北京某医院检查“吊瓶”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青霉素加入50%的葡萄糖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1毫升药液中含有这么多微粒,那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

  危害三: 刺激血管加重心肾负担

  输液对血管不仅是一种刺激,还可能携带致热物质或不溶性微粒进入机体。长期输液还会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改变、发热反应、肺水肿、心力衰竭、空气栓塞和静脉炎等输液并发症,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解析:大多数输液剂偏酸性,短时间大量液体进入,会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变,导致稀释性酸中毒。发热反应大多与内毒素有关。内毒素限量试验表明,多数为单一分析内毒素限量合格,但是内毒素也有叠加作用,输液混合后内毒素限量不合格。若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使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

  危害四: 增加感染增大副作用

  输液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输液污染等,可引起交叉感染。每年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病人遭受院内感染,并有数万人因此丧命。

  临床发现,“吊瓶”中加入的药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剧增。“吊瓶”中如合用7种药物,其毒副作用就会增加50%以上。有些药物配合不当,进入血管可发生化学反应性沉淀。例如氨苄青霉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可呈现棕色沉淀;如果大量输注维生素C,可出现中毒反应。

  解析:静脉输液感染包括与导管相关的感染,如穿刺部位或与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与输液管路有关的感染或污染。输液器具、输入的液体、输液部位的皮肤以及护士的手等被污染时均可导致交叉感染。

  链 接

  安全输液的对策

  1.患者要到正规的医院或诊所就医,确认病情需要才输液。

  2.输液过程中要重视输液环境,规范操作,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减少输液微粒污染,防止交叉感染。

  3.尽量减少合用药物的数量,防止药物配伍不当带来的毒副作用。对于中药注射剂,应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4.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如果病人胃肠功能正常,不要随意要求输液。只有患者在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时才需要输液。

  ——摘自《健康报》

医院动态

更多 >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高血压持续不降的原因
高云
回答: 高血压持续不降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药物依从性差、继发性高血压未确诊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有关。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需及时排查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1、遗传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子女患病概率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钠敏感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等遗传缺陷,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建议通过基因检测明确风险,日常需严格限盐并定期监测血压。 2、不良生活习惯 高钠饮食、酗酒、吸烟及缺乏运动均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每日钠摄入量超过5克会加重水钠潴留,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尼古丁则引起血管痉挛。需逐步将食盐量降至3-5克/日,戒断烟酒,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用药不规范 漏服降压药或自行调整剂量是常见原因。部分患者因担心药物副作用间断服用钙拮抗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或擅自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胶囊。需使用分装药盒提醒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评估药物安全性。 4、继发性高血压 约10%难治性高血压由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引发。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肾素活性异常升高,嗜铬细胞瘤则表现为阵发性血压骤升。需通过肾上腺CT、肾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必要时行介入或腹腔镜手术。 5、合并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会加重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可激活交感神经,尿酸结晶沉积会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建议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与非布司他片,同时控制血糖与尿酸水平,血压目标值应低于130/80mmHg。 高血压患者需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血压仍高于140/90mmHg持续1周,或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