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海医院

每位卒中患者都是我们的VIP

时间:2013-10-1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浏览了 6722 次, 发表日期: 2013-10-17 10:45:56   ——记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中心正式运行之时   “脑血管病急诊医生注意,来了一个急性中风的患者”,脑血管病诊室呼叫器响起分诊台护士急促的声音。正在坐诊的李大夫一跃而起,急忙向分诊台跑去。   “你丈夫是急性中风,瘫痪程度比较重,所幸来的比较早,在时间窗内,可以先静脉溶栓治疗。我马上通知我们中心的溶栓小组”,李大夫一边和家属谈着,一边手脚麻利的开着各项溶栓前需要准备的各项检查单。   10分钟左右,脑血管中心内外科协理先后进了诊室,确定适合静脉溶栓之后,中心内科协理带着患者去做头颅CT检查,外科协理带着家属去缴费,同时与家属谈话,向家属交代静脉溶栓及接下来外科介入对血管进行评估的重要性和风险。   15分钟左右,脑血管病中心常务副主任邓本强教授、中心外科病区负责人洪波教授已经在诊室对病人进行再次检查,仔细分析患者头颅CT片。   30分钟左右,开始静脉溶栓了。“从患者入院到用药30分钟,创造了长海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最快速度!”邓主任很兴奋地说。   65分钟左右,溶栓药水已经用近2/3,患者症状不但没有缓解,似乎还有加重趋势。“改为动脉干预”,邓主任和洪教授商量后,果断的决定。导管室医生、护士早就在介入手术室待命,大家紧张的护送着患者往导管室走去。   看着一大群人忙碌的身影,有患者家属悄悄问李大夫,是个什么大官啊?“不知道,我们都不认识他啊”!李大夫笑着说,“在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每个卒中患者都是我们的VIP。”   医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脑血管病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已为多名患者解除了病痛。设立的脑卒中筛查门诊、脑血管内科病区(6号楼2B)、脑血管外科病区(6号楼2A)、康复病区,脑血管病门急诊各司其职、作用明显。   中心坚持以“病人第一,规范创新”理念为引导,以病种为牵引,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集神经内外科专门从事脑血管病工作的专家医生成立了脑血管病中心,首先在国内创造性推行了“一体化脑卒中诊疗模式”。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实施小儿罕见胸壁巨大血管瘤切除术

年仅2岁10个月的小依涵左胸壁竟长有一个比苹果还大的血管瘤。幸运的是,在长海医院血管外科、麻醉科及儿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摘除了威胁生命的“手榴弹”——胸壁罕见巨大混合血管瘤淋巴管瘤。 据孩子家长介绍,在依涵刚出生时,就发现胸口长着一颗黄豆大小的东西,开始没有太在意,没想到越长越大,竟然比一个苹果还大,便带他去医院检查,这才得知是巨大血管瘤。家人带着小依涵辗转多家知名医院求治,均因孩子太小,手术风险太大而被拒绝入院。 10天前,小依涵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年轻的陆清声副教授决定承担这一巨大的手术风险,将其收入住院。小依涵两岁多,体重仅有十余公斤,肿瘤占据左侧胸壁,瘤体为富血管性质,已明显感觉疼痛,瘤腔内出血的可能性很大,极有可能因术中失血或麻醉而导致生命危险。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挑战的病例,血管外科联合儿科及麻醉科进行了多学科术前会诊,制订周密的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医教部领导委托医疗科徐志林助理至手术室现场进行协调准备,麻醉科邓小明主任及熊源长副主任再次对麻醉方式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案进行核查与指导,麻醉医生翟蓉选用特殊准备的小儿专用麻醉器材快速精确的对小依涵进行了全身麻醉。手术室丁护士长指导巡回护士于吉梅、洗手护士佘珍珍对专用保温毯等设备进行调试准备。上午九点,手术开始,陆清声副教授以娴熟的技术,仅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将这一硕大的血管瘤切下来,并完整保留了左侧乳头,再经过精心修复将创面完整闭合,1个小时的手术一气呵成,取得圆满成功。 术后小依涵转至儿科进一步治疗,在儿科主任蒋瑾瑾教授及甘露主治医师的悉心治疗下,目前小依涵的健康状况良好,摆脱了病魔的他比以往更活泼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