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二院-附院

神经外三科挂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垂体腺瘤诊疗中心”

时间:2014-08-25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8月24日上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垂体腺瘤诊疗中心”成立大会在我院召开,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的多名专家学者及大连地区各大医院的同仁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以及我院院长赵作伟、副院长王立明四人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垂体腺瘤诊疗中心”揭牌,至此辽宁第一家、东北第二家、中国第六家垂体腺瘤诊疗中心正式落户我院神经外三科。

  

 

  随后,学术交流活动开始,我院神经外科三科主任张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影像科冯逢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朱慧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王镛斐教授、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高政南教授等进行了精彩的讲演,多学科、多角度地为大家介绍了垂体腺瘤规范化诊治的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在我院另一分会场,召开了“中国垂体腺瘤外科诊治共识编写会”,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的专家成员们在会上进行了中国垂体腺瘤外科诊治共识初稿的讨论。

  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由于肿瘤位置同时位于神经和内分泌中枢,因此会引发神经功能障碍和内分泌代谢紊乱,具体可包括视力下降、失明、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或闭经、性功能障碍、肢端肥大或巨人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甲亢和甲减、骨质疏松等多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和定向放疗为辅,这是一种涉及内分泌科、妇产科、男性科、生殖科、眼科、甲状腺乳腺科、放疗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复杂疾病。因此,垂体瘤的治疗既要解决肿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更要解决肿瘤引起的内分泌功能障碍,多学科合作的规范化诊疗模式对于提高垂体瘤的诊疗水平极为重要。

  此次成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垂体瘤诊疗中心”将集合我院神经外科、内分泌科、神经影像、肿瘤科、眼科、病理科等各学科在脑垂体瘤诊治上的优势,通过规范诊疗程序和方法,建立垂体瘤多学科联合诊疗研究平台,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开发诊疗新技术,制定不同类型垂体瘤的诊疗规范,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立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患者之家

8月22日下午,我院消化内一科举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之家成立活动,该活动旨在促进医患沟通,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科学诊治水平。患者之家医疗团队总负责人、消化内科主任姜春萌主持活动,并组织举行了第一次活动。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与自身免疫相关的肝病的总称。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以上三者任意两种种或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的重叠综合症。目前针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方案有多种,但患者往往因未得到正确诊治,走了不少弯路。   姜春萌在活动现场宣布患者之家成立,并讲述了活动的宗旨和意义。他从“免疫”讲起,系统介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情况。他表示,随着医疗检测技术的进步,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名词也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但大多数人对“自身免疫”的认识存在误区。许多人把自身免疫误认为“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过强”,错误的服用或应用某些药物和保健品,结果不但没有减轻症状,反而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疾病恶化。针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姜春萌提倡早发现,早治疗。并强调对不明原因肝损害的诊断,做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术的必要性以及肝脏穿刺病理活是检金标准。随后,姜春萌现场为患者答疑解惑,告诉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治疗的药物并非越贵越好、越多越好,应提倡药物治疗“精”、“准”和随诊的重要性,为患者进行深入的心理疏导。病理科吕丽副主任也到场为患者提供病理相关问题解答。 按照计划,2014年患者之家将设专题讲座2次,讲座时间为每季度1次,同期开展现场答疑、医患互动等活动。每一期的科普讲座环节将由患者之家团队的医师主讲,他们将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自身免疫性肝病知识,使更多的患者正确认识自身免疫性肝病。同时,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患者之家还将开通微信平台,患者申请加入后即可得到科学的健康知识和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之家将为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建立随访档案,记录电话地址,并邀请其加入微信平台,定期提醒其来院复查。使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治更为规范,同时也促进医患交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如何自己清理粉刺
聂小娟
回答: 清理粉刺可通过清洁皮肤、热敷软化、消毒工具、轻柔挤压、消炎护理等方式操作。粉刺多由皮脂分泌过多、毛囊角化异常、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 1、清洁皮肤 使用温和的氨基酸洗面奶清洁面部,水温控制在35-37摄氏度。清洁时避免用力揉搓,重点清洗额头、鼻翼等皮脂腺密集区域。清洁后可用一次性洁面巾按压吸干水分,减少细菌残留。油性皮肤可每周使用1-2次含水杨酸的洁面产品,帮助溶解角质栓。 2、热敷软化 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毛巾敷在粉刺部位5-8分钟,蒸汽熏蒸也可达到类似效果。热敷能使毛囊口角质层软化,促进皮脂排出。热敷后皮肤处于毛孔舒张状态,此时清理效果较好。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屏障。 3、消毒工具 清理前需用75%酒精棉片消毒粉刺针两端,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再使用。未消毒的工具可能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带入毛囊。操作时保持手指清洁,可佩戴一次性医用手套。使用后再次消毒工具,避免交叉感染。 4、轻柔挤压 用粉刺针圆环端垂直轻压粉刺周围皮肤,力度以皮肤微微发白为宜。出现白色脂栓后,用消毒棉签横向滚动清理。禁止指甲直接挤压或过度用力,可能导致真皮层损伤形成痘坑。若粉刺未松动则停止操作,避免反复刺激。 5、消炎护理 清理后立即涂抹夫西地酸乳膏或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红肿明显的粉刺可点涂过氧苯甲酰凝胶,夜间使用阿达帕林凝胶调节角质代谢。后续3天内避免使用刺激性护肤品,做好物理防晒。出现持续红肿疼痛需及时就医。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控制高糖高脂饮食摄入。油性皮肤建议选用含锌或烟酰胺的控油护肤品,每周使用1-2次清洁泥膜。注意避免频繁用手触摸面部,枕巾应每周更换消毒。若粉刺反复发作或伴有囊肿结节,建议到皮肤科进行专业治疗,不要自行处理深部炎症性痤疮。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