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医院环境 Hospital about us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是复旦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直属医院,1992年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目前已成为国家级高层次的医教研中心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华山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全院2000余名职工之中,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占80%,其中副高职以上专家300多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名。在全国学术性机构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13人,在上海学术性机构任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28人。许多专家教授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华山医院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除购置一般的诊疗设备外,还引进不少属国际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如PET、伽玛刀、磁共振(MRI)、CT、SPECT、DSA、电子束成像系统(EBIS)、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氩气刀、超声刀、X-刀、震波碎石机、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高精尖仪器,使华山医院医疗设备达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全院共设39个临床医技科室,是一个特色学科很多的医院,尤以神经内外科、皮肤科、手外科、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科、脊柱和关节外科、肾脏病科、泌尿外科、肾移植、胰腺外科、乳房外科、内分泌科、职业病和风湿科、颌面外科、影像医学和核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为特长,其中神经外科、手外科、中西医结合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传染病学和抗生素、肾病科、心血管科、影像医学和核医学、普外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临床神经医学、手外科为上海市领先学科,神经外科、手外科被命名为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

华山医院有核定床位1216张,因其较高的医疗质量和良好的服务而深受病人欢迎,同时也因有较好的医疗特色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病人,全院每年门急诊就诊病人150余万人次,住院病人2万余人次,其中有50%左右是由全国各地转来的各种疑难杂症,尤其是神经内外科、手外科及皮肤科比例更高。肾透析中心、重症监护中心(ICU)都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从1996年起还建立了“卫星远程会诊中心”,可为全国各地病人通过卫星进行远程会诊。

为方便广大病员和适应不同层次医疗需求,医院实行年中无休制度并开展了特需医疗服务,设有专家门诊、疑难杂症诊疗中心及特需服务部。1989年医院在沪首先开设涉外病房,收治了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病人,深受海外病员的信任,1994年获驻沪八个领事馆赠送的荣誉金牌。医院还相继成立了中外合作的眼病中心、伽玛医院和高等病房。

在完成大量的医疗任务同时,医院还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5年来医院获省部级以上成果45项,获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4项,复旦大学“985”工程学科4项,有10个学科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重点学科。医院设有19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每年承担培养硕士生220余名,博士生210余名及博士后流动的教学任务,并且还是复旦大学本科生的主要教学与实习基地。

新的世纪,华山人将在“改革、奉献、创业、敬业”的华山精神指引下,朝着将医院建设成“一流管理、一流技术、一流设备、一流服务”的精品综合医院的目标而努力奋进!

【详情】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与演练

          8月27日至9月1日,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由我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及演练在沪成功举办!涵盖武警总医院、北京99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我院在内的5家医疗机构,以及四个相关省级红会组织的70余名医疗救援队员接受了为期5天的培训与演练。 本次培训是在去年成功承办全国级救援队培训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ERU培训经验,深入挖掘“实战”概念所开展的。学习班突出教学与实战相结合,面向现场、面对实战,尤突出救援队员野外生存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升。两天的课堂教学围绕着菲律宾国际救援的得与失、国际红会组织的做法与经验、野外生存装备介绍、使用简单物品开展院前急救的实际操作等内容展开,学员们均积极投身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8月30日,在一个简短的模拟出征仪式后,全体参训的救援队员即刻开拔!他们携带辎重开始了距离9公里的拉练——顶着烈日,沿途历经数次“灾民群众”的考验,终于在正午12时抵达了演习预定地点。然而,一条150米宽的河流却横亘在面前……队员们想方设法联系船只,协调野战医院的搭设地点,并在同舟共济中抵达了野战医院预设的营地。 争分夺秒的医院搭建随即展开!在本次演练中,我院将国家卫计委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与红十字国家医学救援队的全套装备悉数搬出,曾屹立在都江堰3个多月的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的50平米大帐篷也在6年后再度“现身”。傍晚6:00,一盏月球灯在营地内被点亮,寓意着为“灾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队员们也使用随队携带的物资开始准备在“灾区”的第一顿晚餐——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机构的队员们包起热腾腾的饺子,融通红十字队员的融融温情。 第二天一早,所有医疗装备按实战要求展开并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力求在今后的救援中能真正发挥作用。一大批野外生活装备也粉墨登场,刷新着救援队员对确保救援现场生活水准的认知。就在评估与介绍进行的过程中,各类“伤员”、“灾民”突然造访野战医院……全体参训队员起初措手不及,但很快便进入状态,开始沉着应对,审慎分析各种病情,并给予相应的处置…… 一次纯实战的救援演练就这样进行着,其中凝聚了本次活动组织方大量的心血和思索。有句话说的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今天的扎实训练是为了磨出一支红十字救援的尖兵,他们能在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坚定地站出来,彰显英雄本色,力挽狂澜、砥柱中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