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麻醉科 (共3位医生)

科室简介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国内最早拥有麻醉学专业人员的大学之一。 早在1946年,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马月清医师是当时第一任麻醉专科医师;之后,从美国学成回国的陈化东医师负责主管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的麻醉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由在美国受过正规麻醉训练的吴珏教授主持两家医院的麻醉工作。

10年动乱结束后,随着业务发展的需要,外科学又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分化,各专业学科相继成立了教研室和独立科室。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麻醉科组建成上海第一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吴珏教授授任主任,方兆麟和徐振邦教授任副主任。徐振邦教授继续负责华山医院麻醉科日常工作。科室工作人员也增至16名,科学添置了麻醉机等设备。

20世纪80年代初,我院正式建立麻醉科,徐振邦教授担任第一任主任,此后设立了麻醉学硕士点,梁伟民教授成为徐振邦教授的首位研究生。同期,麻醉科开设了癌症镇痛门诊。

80年代中期,潘银英教授担任麻醉科第二任主任,随着手术麻醉数量的剧增,麻醉科成员逐步壮大,本科生、研究生的进入使麻醉科医师比例大幅上升,改变了由麻醉技师唱主角的局面。设备也进一步改善,引进了德国Drager麻醉机和监护仪等,使科室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4年起,梁伟民教授担任麻醉科副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98年7月,梁伟民教授获得美国宾洲医疗执照,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疗中心(UPMC)附属Presbytarian医院从事临床麻醉工作,1999年8月回国,任麻醉科主任。此后,麻醉科获得了突破性发展。科室完善了三级查房制度,临床麻醉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同时引进了大量麻醉设施和监测设施,使麻醉科设备进行了全新的改变,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开展了大量新技术,如体外循环,低温麻醉,纤维支气管镜下清醒气管内插管术,婴幼儿气管内低流量禁闭麻醉,有创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术中血气和电解质、血糖的监测,以及术中神经功能诱发电位监测项目,大大提高了手术病人的安全性,为开展危重病人手术的麻醉开创了条件。2000~2003年,周守静主任医师担任麻醉科主任。2003年12月起,梁伟民教授担任麻醉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自20世纪50年代起,华山医院率先开展了硬膜外麻醉和骶管麻醉,并开始有麻醉学专业的专科医师,发展至今能开展各种麻醉方法和各种病种的麻醉。从只有一名麻醉技师到今日具有博士、硕士点,并有2名博士、数十名硕士超过60人的大科室。拥有先进的麻醉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在科主任带领下,各级人员各司职责,年麻醉数2万余,使麻醉科有了飞速的发展,为医院各手术科室提供了良好条件。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与演练

          8月27日至9月1日,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由我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及演练在沪成功举办!涵盖武警总医院、北京99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我院在内的5家医疗机构,以及四个相关省级红会组织的70余名医疗救援队员接受了为期5天的培训与演练。 本次培训是在去年成功承办全国级救援队培训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ERU培训经验,深入挖掘“实战”概念所开展的。学习班突出教学与实战相结合,面向现场、面对实战,尤突出救援队员野外生存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升。两天的课堂教学围绕着菲律宾国际救援的得与失、国际红会组织的做法与经验、野外生存装备介绍、使用简单物品开展院前急救的实际操作等内容展开,学员们均积极投身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8月30日,在一个简短的模拟出征仪式后,全体参训的救援队员即刻开拔!他们携带辎重开始了距离9公里的拉练——顶着烈日,沿途历经数次“灾民群众”的考验,终于在正午12时抵达了演习预定地点。然而,一条150米宽的河流却横亘在面前……队员们想方设法联系船只,协调野战医院的搭设地点,并在同舟共济中抵达了野战医院预设的营地。 争分夺秒的医院搭建随即展开!在本次演练中,我院将国家卫计委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与红十字国家医学救援队的全套装备悉数搬出,曾屹立在都江堰3个多月的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的50平米大帐篷也在6年后再度“现身”。傍晚6:00,一盏月球灯在营地内被点亮,寓意着为“灾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队员们也使用随队携带的物资开始准备在“灾区”的第一顿晚餐——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机构的队员们包起热腾腾的饺子,融通红十字队员的融融温情。 第二天一早,所有医疗装备按实战要求展开并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力求在今后的救援中能真正发挥作用。一大批野外生活装备也粉墨登场,刷新着救援队员对确保救援现场生活水准的认知。就在评估与介绍进行的过程中,各类“伤员”、“灾民”突然造访野战医院……全体参训队员起初措手不及,但很快便进入状态,开始沉着应对,审慎分析各种病情,并给予相应的处置…… 一次纯实战的救援演练就这样进行着,其中凝聚了本次活动组织方大量的心血和思索。有句话说的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今天的扎实训练是为了磨出一支红十字救援的尖兵,他们能在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坚定地站出来,彰显英雄本色,力挽狂澜、砥柱中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