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胰腺外科 (共1位医生)

科室简介

[科室简介]

上海市首家专业从事胰腺疾病诊治工作的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掀开了我国胰腺外科领域新的一页。

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一直致力于胰腺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教育工作。现任主任傅德良教授作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带领科室年平均完成各类胰腺手术250余例,胰腺介入500例次,胰腺相关ERCP和超声内镜诊治200例次,规模居全国前列。创新开展“胰腺癌分阶段综合治疗”、“可切除胰腺癌多时相介入化疗”、“胰腺少见肿瘤的诊治”等特色临床工作,率先在国内进行胰腺癌区域性动脉灌注介入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患者生存率,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目前科室是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课题十余项,近3年共发表专著论文45篇,其中国际SCI期刊23篇,拥有发明专利3项。科室正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努力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科室历史]

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著名外科学家张延龄教授的领导下,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率先成立了胰腺疾病诊治专业协作组,在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及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治疗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97年12月,胰腺外科的前身——华山医院胰腺癌诊治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家胰腺癌诊治专业化单位。在著名胰腺外科专家倪泉兴教授的领导下,根据我国胰腺癌诊治现状,提出了胰腺癌治疗贵在早期诊断和晚期胰腺癌的综合治疗新构想,并在胰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定址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癌诊治中心,倪泉兴教授为主任委员。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全国胰腺病学同道建立了共同交流与协作的平台,在此基础上我们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及国内胰腺癌诊治研讨会和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胰腺癌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

2004年12月,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正式落户于华山医院,这是我国为数不多、专业从事胰腺疾病诊治的研究机构。研究所的建立将复旦大学多家附属医院及科研机构的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使得我校胰腺癌的科研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007年作为倡导者和组织方,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在华山医院正式成立。

201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正式成立。

[临床特色]

华山医院胰腺外科目前有8名本院职工,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4名、初级职称2名,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及博士以上学位。现任主任傅德良教授作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带领科室年平均完成各类胰腺手术400余例,介入1000例次,胰腺相关ERCP和超声内镜诊治300例次,规模居国内前列。临床上以胰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工作重点,开展胰腺内引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切除、保留脾脏的胰尾切除、胰腺中段切除、全胰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社会声誉。

早在2001年,华山医院胰腺外科即创新运用“减黄-介入-手术”三步法,使原本丧失手术机会的局部进展期患者重新得到手术根治,手术切除率从原来的9.5%提高到46.8%(vs 15%)。2005年作为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华山医院胰腺外科采用“多时相介入综合治疗”的新模式,使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发生率降低到34.00%(vs 50.82%),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下降到3.50%(vs 21.87%),中位生存期延长80%(18.5月vs 10.5月),5年生存率提高到12.25%(vs 8.47%)。通过全国范围推广应用,以上成果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2009年获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作为卫生部连续两次临床重点学科资助项目,胰腺外科还开展了国内最大宗的单中心“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特性研究”,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该成果已被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采纳,编入胰腺癌诊治指南。

在国家“十一五”、上海市科委创新行动等计划支撑下,华山医院胰腺外科正致力于开展胰腺癌早期综合诊治体系的技术优化。依托华山医院强大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平台,将256排灌注CT、PET/CT、超声内镜及细针穿刺等检测手段合理、精准的运用于临床,力求提高胰腺癌可切除判断的准确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且获得理性、个体化治疗方案。

胰腺外科现拥有教授 2名,博士生导师2名;定期派遣青年学者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近3年科室成员共申请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课题十余项,共发表专著论文45篇,其中国际SCI期刊23篇,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

[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在基础科研领域主要从事胰腺癌分子生物发病机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胰腺癌MDR1多药耐药机制、胰腺癌淋巴转移特性等研究。科室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科委重点等科研项目计11项。

淋巴转移是胰腺癌的重要转移方式,淋巴结清扫也是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重要内容。美、日学者在淋巴转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国内尚未能提供该方面的详尽资料,究其原因主要归咎于缺乏大宗的胰腺癌病例及标本,同时常规病理取材法所能找到的淋巴结数有限(10枚/例),HE染色淋巴结转移阳性检测率同样有限(12.9%)。针对以上现状,开展国内最大宗(已收集胰腺癌手术标本约200例)的单中心“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特性研究”,指导胰腺癌根治性手术的合理清扫范围,同时采用“手术显微镜法”使淋巴结检出数提高到38.7枚/例(vs 10枚/例),采用“广谱角蛋白检测微转移”使淋巴结转移阳性检测提高至21.3%(vs12.9%)。“胰腺癌淋巴转移的特性研究” 2004年和2007年连续两次得到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已被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采纳,编入胰腺癌的诊治指南。

目前多壁碳纳米管在实验肿瘤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在国内外未见公开报道。多壁碳纳米管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功能化研究尚处于试验阶段。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MWNTs吸附化疗药物的能力明显优于纳米活性碳(P<0.05);改性后的MWNTs在大鼠血液循环系统内的有效循环(半量清除)时间超过3小时,较之传统载体如腺病毒(2~10分钟),脂质体(<2分钟)大为提高。动物试验还进一步证明,羧基化MWNTs可吸附药物,携带药物进入淋巴系统、参与淋巴回流、最终干预肿瘤淋巴转移,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相当良好的应用前景。此项研究结果已于2007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5篇,并于2009年获得由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科委等颁发的上海市优秀发明奖银奖。

[科室主任简介]

傅德良46岁 主任医师、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时担任复旦大学胰腺癌诊治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医学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常委。

受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杂志》、《外科与理论外科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SCI收录)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专家。

共计发表SCI论文24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卫生部研究项目,参加《临床外科学》、《现代外科学》、《实用外科学》、《普外科诊疗常规》等大型参考书的编写。

2009年“可切除胰腺癌的分阶段综合治疗”获上海医学科技奖 (三等奖),2009获上海市优秀发明奖。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与演练

          8月27日至9月1日,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由我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及演练在沪成功举办!涵盖武警总医院、北京99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我院在内的5家医疗机构,以及四个相关省级红会组织的70余名医疗救援队员接受了为期5天的培训与演练。 本次培训是在去年成功承办全国级救援队培训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ERU培训经验,深入挖掘“实战”概念所开展的。学习班突出教学与实战相结合,面向现场、面对实战,尤突出救援队员野外生存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升。两天的课堂教学围绕着菲律宾国际救援的得与失、国际红会组织的做法与经验、野外生存装备介绍、使用简单物品开展院前急救的实际操作等内容展开,学员们均积极投身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8月30日,在一个简短的模拟出征仪式后,全体参训的救援队员即刻开拔!他们携带辎重开始了距离9公里的拉练——顶着烈日,沿途历经数次“灾民群众”的考验,终于在正午12时抵达了演习预定地点。然而,一条150米宽的河流却横亘在面前……队员们想方设法联系船只,协调野战医院的搭设地点,并在同舟共济中抵达了野战医院预设的营地。 争分夺秒的医院搭建随即展开!在本次演练中,我院将国家卫计委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与红十字国家医学救援队的全套装备悉数搬出,曾屹立在都江堰3个多月的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的50平米大帐篷也在6年后再度“现身”。傍晚6:00,一盏月球灯在营地内被点亮,寓意着为“灾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队员们也使用随队携带的物资开始准备在“灾区”的第一顿晚餐——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机构的队员们包起热腾腾的饺子,融通红十字队员的融融温情。 第二天一早,所有医疗装备按实战要求展开并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力求在今后的救援中能真正发挥作用。一大批野外生活装备也粉墨登场,刷新着救援队员对确保救援现场生活水准的认知。就在评估与介绍进行的过程中,各类“伤员”、“灾民”突然造访野战医院……全体参训队员起初措手不及,但很快便进入状态,开始沉着应对,审慎分析各种病情,并给予相应的处置…… 一次纯实战的救援演练就这样进行着,其中凝聚了本次活动组织方大量的心血和思索。有句话说的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今天的扎实训练是为了磨出一支红十字救援的尖兵,他们能在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坚定地站出来,彰显英雄本色,力挽狂澜、砥柱中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