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心内科 (共14位医生)

科室简介

心内科始创于1962年,当时为“内科心血管组”,最早仅有四名医生、一台西门子心电图仪,可谓一穷二白,而今天心血管内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门类齐全、颇具规模,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1986年正式建科,1988年通过国家教委审批,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并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之后又被评为国家科委、卫生部指定的国家级新药评审中心,成立了复旦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心血管药理研究室、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与生化联合实验室。

心内科首任(1986至1995年)主任戴瑞鸿教授和各位同仁一起,在70年代探索了一条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道路。戴教授提出冠心病气虚血瘀的观点,结合动物实验研究补气药和活血药的治疗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成功研制了麝香保心丸,进行了一系列全面深入的麝香保心丸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今天,麝香保心丸几乎称得上家喻户晓,它以近乎奇迹的疗效征服了冠心病患者的“心”,成了患者的“贴心保镖”。

心内科第二任(1995至2006年)主任范维琥教授擅长临床流行病及临床药理研究,以范维琥教授为核心的临床药理人才队伍,承担了大量的卫生部指定的国产及进口新药的评定与鉴定,同时还参加包括value试验和AtoZ试验等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为心血管临床药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心内科现任(2006年至今)主任施海明教授擅长各种心导管手术,尤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专家之一。1993年施教授成功完成了华山医院首例心脏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并组建了心导管室,填补了华山医院在心脏介入治疗的空白。1996年施海明教授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无保护左主干内支架植入,使心内科的介入治疗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科每年完成各种心脏介入手术1500人次,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起搏器置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二尖瓣气囊扩张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多种介入手术,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主要的介入治疗中心之一。

心内科医疗特色

心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奠基人戴瑞鸿教授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并开发研制了广为人知的“麝香保心丸”,开创了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特色之路。

心内科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80年代初范维琥教授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留学生,远赴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亚太地区临床流行病中心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我科的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药理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目前我科是国家级新药评审中心,国内重要的临床药理研究基地。近年,随着国际大型临床试验开始纳入中国患者,我科成为这些临床试验在中国的主要研究中心之一。

心内科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心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中心之一,不仅重视手术的数量,更重视手术的质量,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将并发症减少到最小。在技术难度上,我科是国内较早开始进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冠脉支架植入的中心,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我科对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高难度的病变的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心内科起搏器植入术、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心内科在普通起搏器植入的基础上,开展了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心力衰竭(CRT)植入等工作。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擅长于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手术,并成为国内少数能够进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引导下心房颤动消融术的中心之一。

心内科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内科开展经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二尖瓣气囊扩张术等的治疗,与传统的开胸手术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心内科作为全国重点学科,我们总是站在科学的前沿。1978年,戴瑞鸿教授阐明了“血瘀”的本质,获得国家科技大会二等奖;总结了“上海地区20年来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981年成功开发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冠心病治疗药物——麝香保心丸。1988年阐明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麝香保心丸临床药理机制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黄芪及其有效成份的心血管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获上海医科大学技进步奖。2002年“黄芪对心肌梗塞后左室重构的影响研究”获上海市科技成果证书;“麝香保心丸系列研究”获得国际现代中医药发展论坛大会“创新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2005年“麝香保心丸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2009年“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获得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二等奖。2011年“冠心病中药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系列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

心内科近年来多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RAGE对血管生长的影响机制及中药干预的研究”;2009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2010年,“从HIF-1α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探讨红景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2011年,“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改变自噬水平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进程的影响”。近3年来,心内科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我院成功举办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与演练

          8月27日至9月1日,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委托,由我院承办的2014年中国红十字医疗救援队培训及演练在沪成功举办!涵盖武警总医院、北京999、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我院在内的5家医疗机构,以及四个相关省级红会组织的70余名医疗救援队员接受了为期5天的培训与演练。 本次培训是在去年成功承办全国级救援队培训班的基础上,借鉴国际ERU培训经验,深入挖掘“实战”概念所开展的。学习班突出教学与实战相结合,面向现场、面对实战,尤突出救援队员野外生存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保障和提升。两天的课堂教学围绕着菲律宾国际救援的得与失、国际红会组织的做法与经验、野外生存装备介绍、使用简单物品开展院前急救的实际操作等内容展开,学员们均积极投身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8月30日,在一个简短的模拟出征仪式后,全体参训的救援队员即刻开拔!他们携带辎重开始了距离9公里的拉练——顶着烈日,沿途历经数次“灾民群众”的考验,终于在正午12时抵达了演习预定地点。然而,一条150米宽的河流却横亘在面前……队员们想方设法联系船只,协调野战医院的搭设地点,并在同舟共济中抵达了野战医院预设的营地。 争分夺秒的医院搭建随即展开!在本次演练中,我院将国家卫计委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与红十字国家医学救援队的全套装备悉数搬出,曾屹立在都江堰3个多月的中德红十字野战医院的50平米大帐篷也在6年后再度“现身”。傍晚6:00,一盏月球灯在营地内被点亮,寓意着为“灾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队员们也使用随队携带的物资开始准备在“灾区”的第一顿晚餐——来自五湖四海、不同机构的队员们包起热腾腾的饺子,融通红十字队员的融融温情。 第二天一早,所有医疗装备按实战要求展开并进行了详尽的评估,力求在今后的救援中能真正发挥作用。一大批野外生活装备也粉墨登场,刷新着救援队员对确保救援现场生活水准的认知。就在评估与介绍进行的过程中,各类“伤员”、“灾民”突然造访野战医院……全体参训队员起初措手不及,但很快便进入状态,开始沉着应对,审慎分析各种病情,并给予相应的处置…… 一次纯实战的救援演练就这样进行着,其中凝聚了本次活动组织方大量的心血和思索。有句话说的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今天的扎实训练是为了磨出一支红十字救援的尖兵,他们能在祖国与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敢坚定地站出来,彰显英雄本色,力挽狂澜、砥柱中流。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打呼噜需要治疗吗
李延忠
回答: 小孩打呼噜是否需要治疗需根据具体原因判断,多数情况下由生理性因素引起无须特殊治疗,少数情况可能与病理性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 儿童打鼾常见于睡眠姿势不当、枕头过高或感冒鼻塞等生理状态。这类情况通过调整侧卧睡姿、更换低矮枕头或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即可缓解。肥胖儿童因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也易打鼾,需通过控制体重改善。腺样体肥大是儿童病理性打鼾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持续张口呼吸、睡眠憋醒,可能影响颌面发育,需耳鼻喉科评估是否需手术切除。过敏性鼻炎导致的鼻黏膜水肿会加重打鼾,需规避过敏原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扁桃体反复发炎引起的三度肿大可能阻塞气道,若每年发作超过4次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 当打鼾伴随生长发育迟缓、白天嗜睡或注意力不集中时,需警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病症可能引发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确诊。先天性颌面畸形如小下颌症也会导致气道狭窄,需口腔正畸科介入治疗。极少数情况下,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可能因舌根后坠引发打鼾,需神经科专项诊治。 家长应记录孩子打鼾频率和伴随症状,保持卧室湿度在50%-60%,避免睡前两小时进食。若打鼾每周超过3晚或出现呼吸暂停超过10秒,建议尽早就医。日常可鼓励孩子多做吹气球、咀嚼硬食等口腔肌肉训练,2岁以上儿童可尝试使用儿童专用止鼾贴改善鼻腔通气。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使用减充血剂或安眠类药物。 李延忠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