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

我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在省内率先开展腹腔镜下全胃切除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时间:2014-06-12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胃癌和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两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经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排名中位居第二、第三位。胃癌和肠癌两者的发病率虽高,但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实属罕见。近日,我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就接治了一名同时身患胃癌和肠癌的患者。为了减少传统手术巨大切口的创伤,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率先在我省开展腹腔镜下全胃切除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仅用几个小孔,就轻松帮助患者摆脱了胃癌和肠癌的困扰,术中王锡山教授大胆创新,将切除的全部胃和直肠由同一切口取出,不但避免另开切口取出肿物,而且加快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此外,王锡山教授也强调指出,对于这类患者的腹腔镜手术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盲目手术。

  常年便秘习以为常一朝体检惊现胃肠癌

  现年58岁的方先生是哈市某单位的中层领导,由于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所以很少参加体检。直到最近两个月,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腹泻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他的工作,他才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医院进行体检。然而检查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原本以为自己身体健康的方先生,竟然身患“两癌”。根据肠镜和胃镜检查发现:在患者距肛门9cm处可见一鹅蛋大小的菜花样肿物,并伴有溃疡出血;在胃小弯近贲门部可见一兵乓球大小的肿物,局部的胃壁僵硬,丧失蠕动能力。这两处的病理分析都是腺癌。为了得到最有效地治疗,方先生一家人慕名找到了我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王锡山教授。

  入院后,王锡山教授为方先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问诊,了解到方先生有便秘的“老病根”。据方先生回忆,十多年来自己的排便习惯一直不好,经常便秘,但是觉得便秘不算是病,又羞于启齿,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到医院检查过,也从未跟家人提及过这件事。直到病情加重,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才到医院就诊。

  全胃切除联合直肠癌根治术轻松搞定“两癌”

  据了解,同时性直肠癌和胃癌的病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约占结直肠癌的0.45%,这类患者往往需要行直肠癌联合胃癌根治术,而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在患者的腹部开个20多厘米的巨大切口,对患者来说,贯穿腹部的切开损伤较大,恢复后也会留下难看的瘢痕和痛苦回忆。为了减少传统手术治疗后的弊端,王锡山教授决定采用新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寻求最大的获益。

  经过详细的相关检查和术前多次会诊,王锡山教授提出了腹腔镜手术切除癌肿的治疗策略,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手术中,王锡山教授首先为方先生进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扩大根治术,细致的游离肠系膜,精准的闭合血管。为减少手术切口,王教授将切除的直肠放入保护袋内,暂时留在腹腔。接下来进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手术成功完成,在上腹部行6cm的小切口同时取出切除的直肠和全部胃。

  据王锡山教授介绍,目前此种病例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就是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联合胃癌根治术,但国内外报道较少,在国际上仅有3例报道。而本次我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实施的这例手术具有很大的不同和创新,除采用腹腔镜下,一次性切除全部胃和病变直肠外,手术中还创新的将抵钉座提前置入近端肠管,吻合后暂时不取出切下的直肠,而由同一个小切口先后取出切除的胃和直肠,从而避免再另行手术切口取标本。一次“小孔”治疗轻松搞定“两癌”大手术,小切口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恢复时间,这让方先生一家感激涕零。此外,王锡山教授也强调指出,对于这类病人的腹腔镜手术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盲目手术。

  远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为何近年来,胃癌和肠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此,我院副院长王锡山介绍说,胃癌和肠癌的高发病率与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高油高盐食物,油炸、烧烤、熏酱食品越来越多的被摆上餐桌,饱享美食后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疏于运动,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无形中都增加了患肿瘤的机率。

  防治肿瘤,重点在“防”,首先要改变饮食结构。生活中,应多食粗粮,增加纤维素的摄入;提高蔬菜比例,如西兰花、胡萝卜、大蒜、红薯等;每日补充应季、新鲜瓜果;此外,还要经常锻炼身体。“管住嘴、迈开腿”,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专家提醒:正确看待便秘

  健康人的排便频次有着非常大的变化,通常是每天3次到每三天1次,即使是排大便次数超过了此范围也不一定是便秘。我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专家指出,真正的便秘应该是排大便频率少于每三天1次,同时还要有不适的排大便过程,包括排便困难、疼痛、费力、排便不尽感等。然而有些人通常过分关注排便频次,把没有伴随排便不适症状的便次减少情况视为“便秘”,甚至错误的认为排大便每天必须1次。这样的认识导致没有粪便排泄到直肠,或很少的粪便到达直肠时,既没有形成正常的排便反射时解大便困难。长此以往,影响了正常的排便反射,甚至出现排泄大便时肛门外括约肌的矛盾性收缩。有些人一有排便次数减少就会乱用泻药,结果导致进一步的结肠黑变病。因此,专家在此提醒:有排便不适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要延误病情。

医院动态

更多 >

黑龙江首家弱视儿童医疗培训、治疗中心成立

弱视儿童医疗培训中心和治疗中心启动仪式在哈医大二院举行 儿童弱视发病率高达3% 我省贫困弱视儿童有机会免费治疗 启动仪式现场 焦军东副院长致辞 本报讯(李华虹刘乙辉)8月21日,黑龙江首个弱视儿童医疗培训中心、治疗中心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举行启动仪式。从即日起,黑龙江贫困家庭弱视儿童无需经历奔波之苦,就能享受到先进、便捷的医疗服务,还将有机会得到免费的治疗,黑龙江基层眼科医疗队伍更可获得系统专业的培训,能更好的为我省贫困患儿服务,为他们送去“光明的未来”。 中国少儿基金会宣传部长梁文美,中国少儿基金会项目合作部部长蔡静芝,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理事长孙玉才,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宣传部长谷秀峰,哈医大二院医疗副院长焦军东,哈医大二院五官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原慧萍教授等出席了仪式。原慧萍教授主持揭牌仪式。 据了解,“弱视医疗培训中心”、“弱视儿童治疗中心”是黑龙江首个公益性弱视医疗培训和康复机构,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古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捐建。主要功能是组织眼科医务工作者进行弱视筛查、诊疗等相关知识培训;为黑龙江贫困弱视儿童提供减免费康复治疗。“弱视医疗培训中心”与“弱视儿童治疗中心”设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哈医大二院将会到初级儿童保健机构进行免费筛查,及时发现弱视儿童,已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计划为黑龙江省基层医院的眼科医务工作者开展专项培训。 儿童弱视发病率高达3% 早期治疗是关键 据负责该项目,在儿童眼病及弱视治疗具有丰富经验的哈医大二院眼科副主任张水华教授介绍,弱视是一种儿童常见病,据统计,目前我国发病率为3%,其中有约30%因未能及时治疗而成为终身的低视力人群。如果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患病,又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不仅可能造成视力发育障碍,继发斜视,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所以,弱视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最佳治疗期为学龄前。 由于弱视患儿的治疗周期较长,平均为16个月,而不少家长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坚持长时间的治疗,使得不少患儿的病情被延误,发育和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儿童而言,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并持之以恒,弱视是可以治愈的。 莫把儿童弱视当近视尽早发现尽快治疗 张水华教授告诉记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很多弱视患儿家长发现孩子视力下降就认为孩子得了近视,匆忙的给孩子配上眼镜,误把弱视当近视,从而耽误了孩子最佳矫正时机。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行为很可能是患上了弱视:动作明显笨拙,行走蹒跚,经常摔倒;较近的距离不能注意或认出事物和人,反应迟钝;在并不强烈的阳光下仍会经常眯起眼睛看东西,对光线敏感;经常为了看得更清楚,而不得不将头侧向一边;将书、玩具凑近脸部,看电视很近;眼睛斜视,双眼不能协调活动;如家长用一只手挡住其眼睛,孩子会本能地甩头用好眼视物或用手打掉家长遮挡的手,或者好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不随人或物转动,家长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了。 儿童弱视诊断治疗有待规范提高 张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各级基层医院开展的弱视诊断标准各异,治疗也不尽相同。弱视的临床治疗报道主要集中在探讨多巴类药物的疗效、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开发弱视治疗仪等方面。还有研究关于弱视发病的分子机制,弱视的电生理研究、弱视的功能成像研究等基础研究。这都需要我们对弱视的诊疗常规进一步规范,使得我国弱视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 对于弱视治疗黑龙江广大基层医院目前不是十分规范,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他们到我们这里的规范化培训,增加他们关于这方面的临床知识,从而提高基层弱视的诊断率,培训更多优秀医疗工作者,使黑龙江地区弱视儿童能够就近得到及时治疗,使孩子们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  来源: 编辑: 刘乙辉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