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关爱心脏,从关注睡眠做起

时间:2013-03-2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关爱心脏,从关注睡眠做起

 

    (通讯员冯媛、吴剑鹏)今年321日是世界睡眠日进入中国的第十一个年头,此次睡眠日的主题是“关注睡眠,关爱心脏”。在睡眠日前夕,广东省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教授指出,睡眠与心脏疾病关系密切,且长期被忽视,应受到充分重视。

    夜间睡眠中 潜伏着心脏危机

    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教授表示,大家都知道,不论睡着或清醒,心脏始终辛勤的“工作”着,为全身输送着血液。很少人知道,即便在睡眠状态下,大脑也参与了心脏稳态的调节,扮演了“指挥官”的角色。在觉醒-睡眠周期转换中,大脑参数的动态变化影响了心率、血压、心脏血供、呼吸等,这种波动在正常人可以耐受,但会增加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风险。据估计,美国20%的心肌梗死和15%的心源性猝死属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在国内,这种情况更加不鲜见,大家常常在夜间或凌晨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高发不无关系。这已日益成为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

    睡眠中的呼吸障碍 加剧心脏患病的风险

    睡眠中如果伴有呼吸暂停,对心脏更是“雪上加霜”。睡眠呼吸暂停期间,每夜可以发生数百次中枢性或阻塞性的呼吸停止,可能对心肺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现在已经知道,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衰等多种心血管事件相关。

    小张,40岁,体型偏胖,自从半年前体检发现高血压后,已经用到3种降压药了,血压一直降不下来,远没有达到理想标准。医生无意中询问发现他夜间睡眠打鼾厉害,建议他做多导睡眠监测,发现存在重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经过1个月的治疗,小张的血压得到明显控制,逐渐开始减少降压药的服用。

    据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中,至少30%患有OSAS。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S患者比例更高,达到83%;这部分患者OSA多被漏诊而贻误治疗。针对这部分高血压患者,治疗OSA才是降压的治本之策。

    老王,62岁,频繁夜间胸闷、憋气3个月。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频发早搏,而且多在夜间睡眠中,甚至有5次长达8秒的心脏停搏。家里人都吓坏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晚上“睡死”过去都有可能。老王平时没有其他疾病,就是打鼾特别厉害,经检查发现存在重度OSAS,由于他的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夜间,医生高度怀疑和OSA相关。经过CPAP治疗后再复查心电图发现早搏次数明显减少;心脏停搏也消失了。

    近年来研究表明,OSAS本身是导致夜间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尤其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在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中OSA患者的比例高达59%,因此相关指南建议医生对准备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系统评价,如确诊OSA,又存在明显夜间心律失常,应先针对OSA进行治疗。

    2008年国美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联合发表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声明》,2009年我国出台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旨在促进临床医生全面深刻认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和治疗现状。尽管如此,全社会,无论医生还是患者对睡眠呼吸疾患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睡眠呼吸暂停 隐匿的杀手

    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老百姓俗称“打鼾”“打呼噜”,就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重要表现。

    李涛平教授指出,以前认为“打呼噜是睡的香”,现在发现,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打呼噜的人由于睡眠质量不高,常常觉得“睡不够”,随时随地都能入睡,而被误认为“睡眠好”。其实,打鼾是气道狭窄的一个表现,狭窄到一定程度就会在睡眠中造成呼吸停止,从而带来缺氧、觉醒;反复出现则会导致睡眠质量差、片段化,长期以往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尤其是心血管系统。

    大家很容易发现,胖人更容易打呼噜。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是导致OSA的重要诱因。OSA也是一个增龄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很多原来没有OSA的人会患上OSA,以绝经后的女性尤其明显。

    OSA病程发展缓慢,在睡眠中出现,最初往往被忽视,等出现其他问题时才被显现出来。由于它具有一定隐匿性而又危害巨大,更因被人们重视,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时。

    关爱心脏,从关注睡眠做起!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