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南方医院:血管内实施低温治疗使八旬老人免当植物人

时间:2011-10-12 10:21 作者:复禾健康

南方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血管内低温治疗

血管内实施低温治疗使八旬老人免当植物人

专家表示低温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唯一有效的脑保护措施

 

(通讯员 吴剑鹏、陈琼)929日,记者从南方医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一名心跳呼吸骤停并逐渐进入植物人状态的83岁退休老教师谢伯在转院进入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治疗6天后完全康复,目前准备出院。这是南方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率先在国内开展血管内低温治疗救治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又一成功案例。南方医院NCU目前是华南地区唯一能成熟开展此项技术的医疗中心。

 

心跳骤停30分钟

6天后老伯伯完全清醒

 

据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潘速跃教授介绍,患者谢伯今年83岁,是广州市太和镇一名从教45年的退休英语教师。916日谢伯因突发意识不清伴面色紫绀、呼吸微弱被送至外院抢救,到达外院时心跳呼吸已停止10分钟,经积极抢救20分钟方恢复心跳呼吸,但意识未恢复,照此下去病人将有可能成为植物人。

为求进一步治疗,病人于当天1830转入南方医院神经内科NCU。入院时患者呈浅昏迷,病情危重,科主任潘速跃教授第一时间查看患者,指出患者心肺复苏后6小时,意识障碍未恢复,有亚低温治疗指征,但因患者年势已高,且存在心功能不全病史,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风险较大。

然而如果保守治疗,患者遗留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很大,轻者认知功能障碍,重者呈持续植物状态。经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患者家属希望能尽全力保持老人家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主治医师姬仲博士、吴永明等医务人员凭借熟练的技术于晚间2200为患者成功实施了血管内低温治疗及一系列抢救措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完善的治疗方案指导治疗下,以及神经内科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下,谢老师于920日意识好转,922日完全清醒。

926日病情稳定转普通病房,经详细检查,谢老师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已恢复正常。转入普通病房的老伯伯心情很好,对着医护人员双手竖起了大姆指。

 

研究表明

亚低温可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氧耗量

 

1938年,美国神经外科医生TempleFay等首先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因30℃以下对人体损害较大,目前实验及临床研究常用温度为30~35℃,现有研究证明亚低温可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氧耗量,减轻脑水肿以及抑制内源性有害因子生成和释放,改善伤者预后,因而成为新兴的脑保护措施。

急性严重脑缺血疾病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脑中风、特重型颅脑伤等重大疾病,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疾病,也是导致人类死残的主要原因,此前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国内外实验研究发现,脑温每降低1℃,脑细胞代谢和耗能降低5%左右;当脑温从36℃下降至16℃时,脑细胞代谢和耗能几乎处于停止状态,此时,脑神经元在无血无氧条件下可以较长时间存活,脑缺血导致的病理损害也得到有效阻断,可以达到保护和治疗脑神经细胞的条件。

研究发现,心跳呼吸骤停、脑中风、特重型颅脑伤等患者大脑缺血缺氧的极限可能只有10分钟,如果能最短时间内内采取有效的低温冷冻、恢复供血供氧等技术,病人死亡率及重度致残率有望下降。

潘速跃教授表示,心跳呼吸骤停是院前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仅5%的患者能完全恢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低温治疗是国际公认唯一有效的脑保护措施,对心跳骤停引起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作用各指南均列为I级证据。

南方医院神经内科NCU2007年起在国内率先开展血管内低温治疗,目前已完成近30例,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恶性颅高压、大面积脑梗塞、癫痫持续状态、中暑等神经急危重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谢老教师此次的神奇康复标志着该科低温治疗技术已经成熟,NCU的诊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医院动态

更多 >

【老人报】人工中耳为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彭宏 自1996年由瑞士苏黎世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Ugo.Fisch教授植入第一例振动声桥手术以来,振动声桥技术在欧洲和美国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该技术被正式批准在中国上市并迅速应用于临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彭宏副教授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振动声桥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中耳植入式听觉辅助装置。” 振动声桥作为“人工中耳”,其传音和扩音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外界的声音信号被外部处理器采集、处理、编码,以无线电波的形式透过头皮传递到体内植入体,植入体将信号传导到漂浮质量传感器,并由传感器转换为机械振动。 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传感器固定于听骨链上,因此,传感器直接带动中耳结构,产生并放大听骨链的振动,形成间接驱动模式。 对于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中耳畸形等),传感器则固定在圆窗膜,并直接振动内耳淋巴液,传送并放大内耳振动,形成直接驱动模式——这正是振动声桥独特的直接驱动技术。 由于绕过外耳和中耳直接驱动内耳,振动声桥取代了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和扩音功能,因此,振动声桥又被称为“人工中耳”。 能否通过振动声桥植入手术来恢复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通过手术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干耳不流脓和提高听力。原则上来讲,可以通过鼓室听骨链重建术恢复听力的患者,都不需要人工中耳(振动声桥)的植入。 彭宏总结道,临床上,只有下列五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有必要植入振动声桥恢复听力: 1、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 2、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胆脂瘤型中耳炎)进行了乳突根治术的中耳炎患者; 3、既往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 4、手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证实:存在镫骨被破坏消失或严重畸形、镫骨底板固定、卵圆窗狭窄或闭锁、咽鼓管严重阻塞等情况的中耳炎患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后遗症患者(如:粘连型中耳炎、鼓室硬化症); 5、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 振动声桥技术能让哪些听力障碍患者重获听力? 彭宏指出,刚才提到五类患者需要植入振动声桥,其原因如下: 1、对于混合性耳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不但弥补了中耳炎导致的传音功能障碍,而且通过扩大输出增益可补偿神经性听力损失。 2、既往进行了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术后听力没有提高的中耳炎患者。患者可能存在人工听骨难以固定,蹬骨底板硬化灶形成或环韧带硬化导致蹬骨活动度受限或固定,而影响听力重建手术的术后听力效果。而圆窗振动成形术绕开了蹬骨——卵圆窗——内耳的传音路径,直接将传感器安放在圆窗并直接振动内耳,因此,振动声桥技术为声音传导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传音路径。 3、对于合并咽鼓管严重阻塞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和因为咽鼓管完全阻塞导致粘连型中耳炎的患者来说,传感器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取决于外界声音信号的特性以及振动声桥体外处理器和体内接收器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咽鼓管的功能不会影响位于圆窗膜上的传感器的振动。 4、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出现难治性流脓和听力减退的中耳炎患者,在彻底清除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只有圆窗振动成形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一个新的传音途径,让他们依然获得能够沟通交流的听力。 彭宏总结道:“振动声桥以其传音和扩音的双重功能,通过一条新的传音途径,为无法通过常规听力重建手术提高听力的中耳炎患者带来希望,帮助他们重回立体的有声世界。” (记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吴剑鹏) 源链接:lrb.dayoo.com/html/2014-08/11/content_2716589.htm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快来姨妈前几天同房会不会怀孕
冷启刚
回答: 快来月经前几天同房通常不会怀孕,但仍有极低概率发生意外妊娠。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在排卵后10-14天进入黄体期,此时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卵子已失去受精能力。若月经周期不规律或排卵推迟,可能因精子存活时间延长导致受孕。 月经周期28-30天的女性,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排卵后卵子存活12-24小时。同房后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可存活2-3天,极少数情况可达5天。月经来临前3-5天同房时,卵子通常已凋亡,精子难以遇到存活卵子。但短周期女性若周期短于21天,或当月排卵异常推迟,可能因精子存活与延迟排卵重叠而受孕。 部分女性因压力、药物或疾病导致排卵时间波动,可能使预估安全期失效。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可引起排卵延迟,增加安全期计算误差。紧急避孕药含左炔诺孕酮成分,需在事后72小时内服用,但可能引起恶心、月经紊乱等副作用,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式。 建议采用避孕套等屏障避孕法,既能有效避孕又可预防性传播疾病。记录至少3个月经周期可提高安全期判断准确性,但避孕成功率仍低于其他避孕方式。若月经延迟超过7天或出现早孕反应,需及时进行妊娠检测。日常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月经周期,减少排卵期预测偏差。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