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中医院

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时间:2014-07-0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该类疾病主要经食物、饮用水、日常生活接触等途径传播,故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

  1、夏季为什么容易得肠道传染病?

  (1)病原体繁殖快:当温度升至21℃以上时,细菌繁殖速度加快,35—37℃时细菌繁殖最为旺盛。夏季湿热,是病原体繁殖最恰当的时候,容易形成肠道传染病发病高峰。

  (2)胃酸酸度低:人体正常浓度的胃酸能杀死各种病原体,防止它们侵入人体。但在夏季,人体为了调节体温,体表血管扩张,内容量相对增多,以适应外界高温环境,而胃肠道则出现相对贫血;热天出汗多,体内盐分排出也多,血液中氯离子浓度相对减低;此外,夏秋季饮水量增加,大量喝水常常会冲淡胃酸,使病原体乘虚而入,尤其是喝生水,更容易得病。

  (3)苍蝇多:夏季苍蝇大量繁殖,有人观察,1只苍蝇的体表能携带1700多万个细菌,肠道内可达3000多万个。苍蝇到处乱飞,而且在取食过程中边吸收边排泄,使大量细菌污了食物,人吃了以后就易感染肠道传染病。

  2、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夏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伤寒或副伤寒、急性胃肠炎、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3、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原体随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接触、苍蝇等媒介经口腔进入人体,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发病,然后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4、夏季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

  病人最主要的症状为急性腹泻、呕吐,个别有发热、皮疹等症状,只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治疗,完全可以痊愈。

  5、预防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可防可治,最关键的是要把住“病从口入” 关,做好“三管一灭”工作,即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

  6、预防夏季常见肠道传染病应该注意什么?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患者,饭前便后要洗手;

  (2)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喝生水,食品在食用前要煮熟、煮透,尤其贝壳类与甲壳类海产品;

  (3)煮熟的食物要趁热吃,隔夜食物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4)所有烹饪器具和食具,使用后应洗涤干净并保持干燥;

  (5)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已消毒食具与未消毒食具需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6)夏季肠道传染病易发季节,不宜大办婚丧、喜庆等群体聚集性聚餐活动,提倡分餐进食。

  7、家庭中出现肠道传染病病人时应注意什么?

  (1)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2)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服药;

  (3)要做好排泄物、呕吐物以及生活环境的消毒工作。

  (4)治愈前避免接触他人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

  8、夏季日常饮食应注意些什么?

  夏季饮食原则:清洁、清淡、适量。

  9、预防肠道传染病九字方针

  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

医院动态

更多 >

炎炎烈日之下怎样预防和处理中暑

中暑的原因: 中暑一般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最常见的两种因素是高温和高热辐射。中暑的病人多是由于强烈的太阳照射和较高的环境温度导致人体水分大量散失,若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就非常容易中暑。 中暑的症状:高温环境下,出现的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严重者除出现头晕、口渴症状外,往往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中暑按症状轻重分为中暑先兆、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经常提到的热射病就属于重症中暑的表现之一。 如何预防中暑:首先是尽量避免在高温天气下外出,如果需要外出要做好防晒准备。室外作业的人员要在做好防晒的同时注意饮食以及补充水分。在饮食方面,除了要保持摄入足够的能量,还应多吃些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以及平素有慢性病的患者要避免在高温天气时外出。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期间,适当调整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特别是生产环境中产生热源的企业,要安排好轮岗和轮休,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中暑后如何处理:如果出现轻症中暑,要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找一个阴凉处坐下休息,保持身体周围通风;尽快给患者补充水分,用毛巾浸湿并擦拭患者身体四周,如有条件可以用冰块等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如果休息一会之后患者还是不舒服,应该立即就医。如果患者中暑症状较重,甚至出现昏迷症状,首先要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抢救,比如按压人中、虎口等穴位帮助恢复意识。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孕妇睡着了胎儿会动吗
王志新
回答: 孕妇睡着了胎儿一般会动,胎动是胎儿正常的生理活动,与孕妇是否睡眠无关。 胎儿在母体内的活动不受孕妇睡眠状态影响,胎动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胎儿有自己的活动周期,通常与孕妇的作息不完全同步。孕妇进入睡眠状态后,胎儿可能继续活动,部分孕妇会在睡眠中被胎动唤醒。胎动频率和强度因人而异,与胎儿发育阶段、孕妇体位、外界刺激等因素有关。妊娠中晚期胎动更为明显,部分胎儿在夜间活动增多。孕妇平躺时子宫空间相对受限,可能感受到更明显的胎动。胎儿睡眠周期较短,约持续20-40分钟,清醒时活动较为频繁。 极少数情况下孕妇睡眠中胎动减少可能与胎儿缺氧有关。若孕妇发现胎动明显减少或消失,需警惕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晚期胎动规律性较强,突然改变需引起重视。孕妇长期保持同一体位可能影响胎盘供氧,间接导致胎动异常。某些药物或孕妇低血糖状态也可能暂时抑制胎动。胎盘功能减退、脐带绕颈等病理因素会减少胎儿活动。 建议孕妇每天固定时间计数胎动,妊娠28周后每日早中晚各1小时,正常胎动为每小时3-5次。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有助于改善胎盘血流。避免长时间仰卧或右侧卧位,减少子宫对下腔静脉压迫。定期产检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通过胎心监护评估胎儿状态。如发现12小时内胎动少于10次或较平时减少一半以上,应及时就医检查。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波动影响胎儿活动。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