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职业病医院

布鲁氏菌病是职业病的一种

时间:2014-08-01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我现在腰疼缓解了很多,右腿也不疼了,刚来时都没法走路……”昨日在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新疆煤矿总医院)56岁的张强(化名)说。

  张强是自治区职业病医院去年获得职业性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诊断资质后收治的一例患者。

  张强来自乌鲁木齐达坂城区,从去年初开始出现腰部疼痛,他以为是腰肌劳损并没有在意,逐渐右腿也开始疼,持续的疼痛使他有些不能忍受不得不入院治疗。

  自治区职业病医院职业病科主任窦红说,病人在入院时主要症状为腰疼、关节疼,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但没有出现流涕、咽痛、咳嗽、咳痰等症状,进行物理降温和药物注射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我们根据患者的职业史、临床特点和相关辅助检查,诊断其为布鲁氏菌病”窦红说,“我们给予患者抗炎、活血通络止痛等对症治疗,辅助以局部康复理疗和针灸治疗并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加强营养,避免腰部剧烈运动,避免受累受凉。”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症治疗,目前,患者病情已逐步好转。

  窦红说,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与人之间不传染。

  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特别是家畜。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接触病畜的兽医、检验人员、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畜产品、皮毛加工、贩运从业人员、屠宰、挤奶人员等。与家畜、畜产品密切接触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但在一般情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该病传染给他人。

  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还能从破损的皮肤、黏膜直接侵入机体。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感染。

  布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有全身不适、乏力感,有时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劳动力减弱、头痛多汗等症状,与一般感冒类似。有些病例可见便秘,腰及各部位肌肉和关节轻度风湿样疼痛,傍晚有轻度畏寒等症状。

  窦红提醒,布病于2002年4月18日原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发布的《职业病目录》中纳入生物源性职业病管理,从事畜牧业生产、畜产品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在生产中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目前,我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研基金项目——布病子系统损害的病因学研究,正与南北疆疾控系统、医院联合进行课题攻关。

  进行此项目的医院团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 93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1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现有28人获得各种职业病诊断资质,10人入选自治区职业病鉴定专家库。

医院动态

更多 >

内一科与整形烧伤科联手 救治一名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近日,我院内一科与整形烧伤科联手成功救治一名烧伤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我院内一科主任李君说,这名患者50岁左右,由120紧急送入我院。入院时全身多处可见Ⅱ度至Ⅲ度烧伤,右侧手掌呈焦炭样坏死,已经有些意识不清,显得躁动不安,双脚冻伤,大便失禁。血压严重偏低,仅为 58/39mmHg。 我院内一科与整形烧伤科专家紧急会诊,诊断为: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全身多处10%Ⅱ度至Ⅲ度烧伤、双足3%冻伤、急性肾衰竭、中毒性肌病。 “当时患者已经生命垂危,家属焦急万分”,由于患者病情复杂,牵涉多学科问题,我院立即组织了两次全院大会诊,副院长王刚、神经内科、整形烧伤科、ICU、麻醉科、药剂科等多名专家迅速到位,为患者制定了全面详细的救治方案,对并发症给予充分的估计和预防。 随后,内一科全体医护人积极抢救,内一科主任李君与整形烧伤科主任陈发国适时评估病人情况、多次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已经肾衰竭,因此对病人采取肾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病人抢救的成功为手术赢得了机会。整形烧伤科主任陈发国亲自主刀为病人成功进行了三次手术。 救治期间,两个科的医护人员精诚合作,体现了多学科联动、协作在救治急危重症中的重要作用。 手术后,内一科医护人员精心照料患者,护士为他小心地翻身、拍背,避免了褥疮的发生。经过80天的治疗和护理,目前这名患者已基本恢复出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小孩肚脐眼周围疼怎么回事
陈腊梅
回答: 小孩肚脐眼周围疼可能由胃肠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炎、肠道寄生虫感染、急性胃肠炎、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灌肠复位、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1. 胃肠功能紊乱 儿童进食过快、暴饮暴食或食用生冷食物可能导致胃肠蠕动异常。表现为阵发性脐周隐痛,按压腹部柔软无包块,可能伴随打嗝、食欲下降。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习惯,避免饭前剧烈运动,可用温热毛巾敷腹部10-15分钟缓解症状。 2. 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通过血液感染肠系膜淋巴结。疼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超声检查可见肿大淋巴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发热、呕吐等伴随症状。 3. 肠道寄生虫感染 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可能刺激肠壁,疼痛呈间歇性发作,夜间尤为明显,可能伴随磨牙、面部白斑。确诊需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可遵医嘱服用阿苯达唑颗粒驱虫。家长应督促孩子饭前便后洗手,避免啃咬指甲等不良习惯。 4. 急性胃肠炎 饮食不洁或病毒感染导致胃肠黏膜炎症,脐周呈绞痛性质,多伴随腹泻、呕吐。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散Ⅲ,细菌性感染需用蒙脱石散止泻,配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家长应注意记录孩子排便次数及性状,避免喂食油腻食物。 5. 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肠道节段嵌套导致梗阻。表现为突发性剧烈腹痛、果酱样大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发病初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晚期需行肠套叠复位术治疗。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阵发性哭闹、蜷缩体位时应立即就医。 日常护理需保持孩子腹部保暖,腹泻期间可少量多次饮用米汤等流食。疼痛发作时避免盲目按压或热敷,记录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伴随症状。建议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培养孩子规律饮食习惯,餐具应煮沸消毒。若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出现血便、持续呕吐等症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处理。 陈腊梅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