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

H7N9,不可怕但须严防

时间:2014-01-23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健康报2014-01-23: 今年1月以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连续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平均每天1例~2例;从去年3月底我国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至今,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例;日前,上海市一名普外科急诊医生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死亡。短期内人感染H7N9确诊病例连续增加,意味着什么?春运中人口跨区域流动是否会增加H7N9传播风险?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态势和防控工作?本报记者1月22日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

  病例增多不表示病毒传播力增强

  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医院普外科急诊医生张某某1月11日发病,1月18日死亡,1月19日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目前报告的首例医务人员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由于其特殊职业身份,备受关注。

  曾光表示,流行病学调查已显示,该医生的感染与其职业没有关系,他没有接诊任何禽流感病人,这个个案没有改变目前对H7N9禽流感病毒易感性和人传人风险的判断。“H7N9禽流感病毒由禽传给人是肯定的,没有发现有效的人传人;暴露的人多、感染的人极少,而且感染者未必就是接触禽类机会最多的人。”他表示,目前对于什么人容易感染还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确定暴露者中真正易感的人所占比例很小。

  对于短期内报告确诊病例连续增加,曾光解读为H7N9禽流感疫情的季节性升高,目前的季节因素有利于H7N9禽流感病毒广泛播散。尽管如此,监测结果表明,该病毒的传播能力、致病严重性、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等主要指标并没有改变。

  曾光同时表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从发现到现在还不到1年,其流行规律还没有被完全弄清楚,需要更多的观察和研究。从防治需求分析,目前需要尽快知道哪些人更易感染,以便今后考虑接种疫苗,但“没有必要为全民接种H7N9疫苗”。

  严管活禽,跨区域调运是关键

  1月初,贵州省曾报告一例输入性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患者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随着春运的到来,人口跨区域流动是否会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传播的风险?曾光强调,H7N9禽流感病毒是由禽传给人,不会人传人,所以人口流动不会增加传播风险,但是春节期间活禽跨区域运输的商业需求有可能增加,进而相应增加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风险。

  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未明显向其他地区扩散。对此曾光认为,一方面是该病毒传播仍处于早期,还没有更广泛扩散;另一方面也与目前的活禽养殖、运输、消费等整个生产链的特点有关,珠三角、长三角是经济发达地区,活禽主要是调入而不是调出。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出现后,农业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2013年5月联合发出通知,在相关省份暂停活禽跨省调运。随着夏季禽流感疫情消退,2013年11月农业部放宽了活禽跨省调运限制,允许经产地检疫合格的禽群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关键在于产地检疫等规定能否得到严格执行。我国家禽养殖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而家禽跨省流通管理,涉及农业、交通、工商等多部门,具体防控措施的落实也面临一定阻力,如何堵住漏洞、填补空白将是很大的挑战。

  曾光呼吁,春节期间各地要加强对禽类和活禽市场的管理,“如果疫情继续加重,应该出台更严厉的活禽管理措施”。

  “对人间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是各地卫生部门的重要工作。”曾光表示,H7N9禽流感病毒对人的传播能力弱,但是致病能力较强,病死率较高。春节期间大量人口从城市流向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一旦发病,当地医疗机构的识别、诊断、救治能力有限。建议相关疑似病例要及时转诊到地市级以上专科医院,并加强相关医疗机构的ICU能力建设。

  据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医疗救治、风险沟通和健康教育等工作,切实做好春节前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医院动态

更多 >

仁心妙术,超级皮瓣一期修复坏死手指

“医生,我的手指能保得住吗?”面对尚未从外伤恐惧中回过神来的刘女士,顺德区中医院骨二科张志辉副主任和李永军医生齐声安慰:“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想办法把你的手治好。” 简单的一句话,让患者如吃了一颗定心丸,慢慢的冷静下来;但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有着医务工作者付出的许多辛劳。 近日,来自四川的刘女士在工作时其左侧中指不慎被高达200度的高温机器压伤,紧急送往顺德区中医院救治。经查,左中指中节绝大部分皮肤呈皮革样改变,考虑除皮肤坏死外指伸肌腱亦有坏死可能。如何修复坏死的软组织,成了摆在医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一般皮瓣修复有三种方法:带蒂腹部皮瓣、手背带蒂筋膜皮瓣、小腿游离穿支皮瓣,其中穿支皮瓣术可以一次修复软组织缺损,皮瓣较薄,术后皮瓣不臃肿,美观,但技术难度大。考虑到患者惧怕二次手术,对外观要求高,在征得患者同意后,骨二科手术团队决定为患者采用穿支皮瓣修复。 良好的术前计划是手术成功的一半。为保证手术成功,骨二科的医务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讨论,包括皮瓣的形状、切口的入路、如何暴露血管、血管的切取、麻醉方式等。一切准备就绪,刘女士被送入手术室。术中李永军和崔邦胜医生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还细很多的缝线吻合血管,由于血管壁很薄、脆,吻合过程中发生两次血管开裂,但想到患者殷切的期盼,他们硬是坚持第三次把血管接好,当放开血管夹后,看到移植的皮瓣由苍白逐渐转成红润时,医务人员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皮瓣移植的成功离不开术后精心的护理。骨二科的白衣天使们为患者制定了专门的护理计划,大大减少术后出现的不适。看着患者手指上逐渐愈合的皮瓣,骨二科医务人员深深体会到“对医生来说,最好的奖赏莫过于患者的康复。”这句话的含义。 科普小知识:穿支皮瓣也称超级皮瓣,是指仅以管径细小(0.5~0.8mm)的皮肤穿支血管供应的皮瓣,属轴型皮瓣的范畴。穿支皮瓣是皮瓣应用的一个飞跃,符合组织移植“受区修复好,供区损伤小”的原则,但对显微外科解剖和吻合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德区中医院骨科成功开展穿支皮瓣,将为本地创伤患者提供更好的组织缺损修复服务,咨询电话:22322721。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刮疣治疗是怎样治疗的
王志新
回答: 刮疣治疗通常采用物理清除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手术切除及外用药物等。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赘生物,需根据疣体类型、大小及部位选择个体化方案。 一、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寻常疣、跖疣等表浅疣体。治疗时可能伴随短暂疼痛,需重复进行2-3次,间隔2-3周。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水疱或色素沉着,需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感染。冷冻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但深部疣体可能需配合其他疗法。 二、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二氧化碳激光气化疣体组织,适用于甲周疣、尖锐湿疣等难治性疣。治疗精准度高且出血少,但可能遗留浅表瘢痕。术后需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避免接触水直至结痂脱落。激光治疗对HPV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复发概率较低。 三、电灼治疗 电灼治疗通过高频电流烧灼疣体基底部,适用于带蒂疣或较大疣体。治疗时需局部麻醉,术后形成焦痂需自然脱落。可能产生暂时性色素减退,瘢痕体质者慎用。电灼可彻底清除可见疣体,但需配合干扰素凝胶等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四、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适用于直径超过1厘米的巨型疣或疑似恶变疣体。采用梭形切口完整剥离疣体并缝合,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性质。需定期换药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拆线后可能需加压包扎防止瘢痕增生。手术能一次性解决病灶,但创伤较大且可能影响局部功能。 五、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如水杨酸软膏、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等,适用于儿童或面部细小疣体。药物通过腐蚀或免疫调节作用促使疣体脱落,需持续使用4-8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应避开正常皮肤涂抹。药物疗法痛苦小但疗程长,需配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 疣治疗后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病毒扩散。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等增强免疫功能。穿透气鞋袜防止足部疣复发,性接触传播型疣应伴侣同治。若疣体反复发作或短期内增多,需排查免疫缺陷疾病并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王志新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