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我院普外肝胆病区成功开展首例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

时间:2013-09-26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近期一患者林某,因反复便血被当地诊断为全结肠息肉,曾到潮汕地区多家大型医院就诊,被告知需大切口开腹行全结肠切除术。因患者家属考虑到手术大、风险大、术后可能不能保留肛门及需开腹手术的问题,辗转慕名来到我院普外科肝胆病区。

  我院再次行肠镜检查时提示全结肠内布满息肉达数百颗,入院后在普外科肝胆病区微创治疗外科团队马涛主任医师、陆军主任医师及邹远航副主任医师的反复研讨及精心准备下予患者施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术程顺利,术中出血仅50ml,仅在右下腹部切一长约4.0cm小切口,完成回肠与直肠下段的吻合,术后患者恢复快,次日即可床上坐位,3日后可下床,恢复正常生活。因术中保留下段直肠6.0cm,现术后1月随访患者体重增加3kg,大便次数已由术后早期的每天8-10次减少至4-6次,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疗微创效果和改善了术后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仪器和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慢传输型便秘、全结肠多发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结肠直肠多原发肿瘤等的微创治疗方法。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的全结肠切除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术后肠粘连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特别对于良性疾病更有微创治疗意义。

  但是,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又具有特殊的手术难点,因而最终影响医生的选择。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手术的难点在于:

  1、由于手术范围包括直肠中上段(或全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及末段20.0cm左右的回肠,术中肠管游离创面大、风险大。

  2.、由于各段结肠处于不同的解剖层面,术中需控制不同手术分离平面,腹腔内的任何可能存在的解剖变异与粘连等又可能增加了手术难度及意外损伤。

  3、因各段结肠位于腹腔不同部位,更需同时考虑处理结肠肝曲、脾曲的困难性,术中需要多方位、大角度的调整患者体位及改变腔镜设备和手术医生的位置,既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又在出血时不易暴露和止血。

  本次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我院尚属首例,在粤东地区也属率先开展的微创治疗技术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脸抓破了怎样不留疤痕
聂小娟
回答: 脸抓破后可通过正确处理伤口、避免感染、促进修复等方式减少留疤概率。皮肤损伤后的疤痕形成主要与伤口深度、护理方式、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 1、清洁消毒 伤口出现后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去除表面污物和细菌。随后使用碘伏溶液或医用酒精进行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侵入导致感染。清洁过程中不要用力揉搓伤口,防止二次损伤。若伤口有出血,可用无菌纱布轻压止血。 2、保持湿润 消毒后涂抹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再覆盖水胶体敷料或硅酮凝胶敷料。湿润环境能加速上皮细胞迁移,减少结痂形成。每日更换敷料时观察伤口情况,出现红肿渗液需及时就医。 3、避免刺激 恢复期间需避免抓挠、摩擦伤口,防止痂皮提前脱落。外出时使用物理防晒霜或遮挡紫外线,减少色素沉着。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以免影响微循环。睡眠时避免压迫患侧面部。 4、修复干预 伤口愈合后早期可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抑制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对于陈旧性疤痕,可采用点阵激光或微针射频治疗改善外观。儿童及瘢痕体质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疤痕贴。 5、营养支持 恢复期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补充维生素C片剂和维生素E软胶囊有助于抗氧化修复。锌元素缺乏者可遵医嘱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加速表皮再生。 面部伤口护理需坚持1-3个月,期间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护肤品。深度损伤或愈合不良时,应及时至整形外科就诊。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能改善皮肤代谢功能,日常注意修剪指甲避免再次抓伤。瘢痕增生体质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光电干预。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