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第六届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在京举行

时间:2014-07-07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2014年6月13日至15日,由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和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专科医师分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PCEMF 2014)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17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论坛针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难点、研究热点和理论焦点开坛论道,理论联系实际,直击临床核心。

  6月14日上午8点,论坛举办了隆重而简朴的开幕仪式。开幕式首先播放了一部纪念我国内分泌领域老前辈池芝盛教授的短片。池芝盛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创办人,短片回顾了池教授在我国糖尿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及卓越贡献。北京协和医院于晓初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赵家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美国密歇根大学Richard J. Auchus教授的精彩讲座拉开了本届学术论坛的序幕。本届论坛开设“肾上腺疾病”、“内分泌临床热点”、“代谢性骨病”、“甲状腺疾病”和“肥胖症”等五个专场,共31个主题讲座,内容涉及“生长激素的合理应用”、“垂体瘤的治疗策略选择”、“高钙血症的鉴别诊断进展”、“骨转化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治进展”、“甲状腺癌术后——核医学治疗的指征选择”、“代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内分泌的诊疗”、“肥胖症及糖尿病外科治疗进展”等多个方面。来自内分泌科、外科、眼科、核医学、超声科及营养科多位教授的演讲视角新颖、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每个专场还设有疑难病例讨论会,内分泌科多位医生围绕临床难题,层层剖析,深入浅出,充分展示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疑难疾病的高超临床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作为我国现代医学的重要发源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和造就了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在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和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协和内分泌科被众多国内外学者誉为“内分泌的殿堂”。2009年至今,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每届论坛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本届论坛持续一天半,临床与基础研究密切结合,兼顾普及与提高,展开讨论与争鸣,再次为参会代表奉献了一道丰盛的学术大餐。大会主席、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平教授表示,协和内分泌科将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办好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表明这是内分泌领域的学术盛会,也展现了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作为坚实桥梁,促进全国内分泌同仁交流成果、分享经验、传递友谊的独特魅力。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百日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何洁
回答: 百日咳可通过一般治疗、抗生素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治疗、中医治疗等方式干预。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典型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1、一般治疗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维持适宜温湿度,避免冷空气或烟雾刺激。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咳嗽发作时协助拍背排痰,婴幼儿需注意防止窒息。隔离治疗至有效抗生素使用5天后或发病21天。 2、抗生素治疗 早期应用红霉素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或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可缩短传染期。发病1-2周内使用能减轻症状,超过3周后主要针对预防继发感染。需注意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者慎用。 3、对症治疗 对于剧烈咳嗽可选用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镇咳,痰液黏稠时用氨溴索口服液祛痰。出现喘息症状可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严重痉挛性咳嗽可短期使用苯巴比妥片。婴幼儿需警惕镇咳药导致的呼吸抑制。 4、免疫治疗 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婴幼儿可肌注百日咳免疫球蛋白。接触者预防可口服克拉霉素干混悬剂或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妊娠晚期孕妇接种疫苗可通过胎盘传递抗体保护新生儿。 5、中医治疗 风邪犯肺期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痰热壅肺期选用清气化痰丸,恢复期服用人参五味子汤。外治法包括贴敷天突穴、肺俞穴,或采用拔罐疗法。中药使用需辨证施治,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 百日咳患者应保证每日2000毫升水分摄入,咳嗽间隙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蒸蛋羹、山药粥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咳嗽诱发因素,恢复期可进行呼吸操训练。密切观察有无并发肺炎、脑病等表现,婴幼儿出现屏气发作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完成全程疫苗接种是预防关键,家庭成员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早就诊筛查。 何洁副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