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血管外科中心 (共15位医生)

科室简介

血管外科中心是国内闻名、医疗水平很高的专业学科。早在50-60年代,在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著名外科学专家的带领下,已经开展诸如大动脉瘤等许多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血管外科工作的单位之一。80年代初期,在曾宪九主任的倡导下,正式建立了血管外科专业组,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中科院汪忠镐院士曾经在我院主持开展血管外科工作;1985年,著名血管外科专家管珩教授负责血管外科专业组的工作,开展了大量工作,多次获得协和医院和医学科学院医疗成果奖,于2002年正式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管珩教授担任首任血管外科中心主任。
  血管外科在赵玉沛院长等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血管外科队伍逐渐发展壮大,2004年刘昌伟教授担任血管外科中心副主任,积极配合管教授开展工作,至2005年,刘昌伟教授担任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全国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美国血管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常务编委等。团队中先后多人出国学习深造,攻读博士后等,近年来多名协和医大八年毕业的博士精英加入到血管外科队伍,使血管外科队伍进一步壮大,成为一个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强大的血管外科团队,一个有朝气、有追求、团结协作和具有凝聚力的快乐集体。2007年,血管外科终于由原来在东西两院分设两个病区的局面合并一处,成为一个资源整合、管理统一的独立血管外科病区。
  血管外科高度注重规范化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人才培养和学科梯队建设,建立健全了24项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学科发展更具有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高度重视医德医风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开辟创新思路,注重医患交流和病人宣教,建立了每周的医患交流日、血管外科疾病宣传展板、出入院流程、网上预约挂号方便就医等人性化特色服务,经过协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凝聚了众多协和前辈专家们的宝贵经验,科室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中心有以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和多位主治医生、住院医生组成的精干的医疗团队,其中有多人曾先后在国外学习并与国外多家著名医学中心和著名专家保持友好交流,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胸、腹主动脉瘤的改良手术方面取得成就;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手术和微创治疗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腔内技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取得创新经验和成就;在腹主动脉瘤的手术和腔内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在椎动脉狭窄和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手术和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协和医院的综合优势使血管外科的发展更加坚实和迅速。
  血管外科管理是学科发展的关键,是医疗安全的保证。血管外科高度重视科室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和提升全科整体凝聚力,强化学术专研精神和医疗服务意识,近年来血管外科建立健全了科室规章制度24项,其中包括完整的医疗安全体系和技术准入制度,创新设立了医患交流体系的管理流程、手术告知的科学性宣教体系和人性化设计流程、病历的规范化和电子化管理流程、医生联系卡制和患者随访登记制度、数据库管理体系、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管理制度、临床教学和继续教育体系等。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学科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踏上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血管外科中心共有医护人员共30人,病床39张,年门诊、急诊量达到10000多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800余人。每年进行各种血管外科手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达到700余台。近年来,血管外科建立了自己的数据资料库,实现了电子化数据整合及数据库与影像资料库的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完整可信的医学资料库,为临床数据统计与分析和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血管外科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科室组建了青年医师科研小组,加强年轻医生的科研意识,积极参加临床和基础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青年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参加了全球多中心的关于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作为临床药理基地参加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国内多项临床药物试验等,同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血管外科中心和著名专家保持友好交流,承办了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的《血管外科杂志》,为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承担协和八年医大的临床教学和研究生的培养、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等,目前的血管外科中心已经成为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和规范用药等全面综合发展的优秀团队,成为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水平颇高的现代化学科。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