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 (共50位医生)

科室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正式成立于1961年,在著名内分泌学家刘士豪教授的亲自主持下。1978年内分泌科成为独立科室。1981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博士点。1988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内分泌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内分泌科继承和发展了刘士豪教授开创的内分泌事业,重视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始终保持全方位的研究方向,是全国内分泌学科中最完整、最全面的科室。
  研究方向包括垂体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及骨质病、肾上腺疾病和性腺疾病等。研究涉及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各个层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学术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史轶蘩教授为中国内分泌领域的工程院院士。2002年,东西两院合并重组以来,内分泌科进一步充实和扩大。目前现有在职工作人员8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7名、副教授7名,主治医师18名,住院医师5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4名,主管技师8名、技师2名,中级职称管理人员1名,主管护师9名、护士18名。通过临床和科研培养了大批内分泌专业人才。现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他们都成为内分泌研究的骨干。
  内分泌科十分重视临床及临床研究工作,在此领域始终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现在东西两院各设内分泌门诊1个,病房2个,病床总数66张。门诊分为上午的普通内分泌门诊和下午的专病门诊,每天约收治病人300多人次。专科门诊包括糖尿病、甲状腺、肾上腺、代谢性骨病、垂体和性腺疾病等6个,直接为临床科研服务。内分泌病房主要收治病情危重和诊断难度较大的病种,功能检查室则开展各种内分泌功能试验,如刺激或抑制试验。2002年成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垂体疾病诊疗中心、糖尿病中心、肥胖疾病诊治中心,骨代谢疾病诊疗中心等4个医学中心,这些中心在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内分泌科每年在国家及其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九五及十五攻关课题,北京市以及部院校课题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还多次荣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对于推动中国内分泌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一直参与中华内分泌学分会和糖尿病学分会,北京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的领导工作。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