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物理医学康复科 (共7位医生)

科室简介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同年,时任神经科主任的美国人Andrew H Woods教授创立了理疗室,开展对神经疾病患者的电刺激疗法。1932年,美国的理疗学家Mary Mc Millan 女士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创立了独立的理疗科,标志着北京协和医院理疗科的正式成立,是今天物理医学康复科的前身。当时的理疗科位于老楼的地下一层,设有蜡疗、电疗、光疗、水疗、体疗等治疗室。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理疗科。同时,Mc Millian女士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面向医学生的理疗教学课程,16学时。1939年的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Mary Mc Millian 女士的文章“现代医院的物理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39, Vol 56: 159-170.)。这应该是近代中国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最早的关于物理治疗的文章。1942年,Mc Millian 女士回国。1948年美籍华人黄厚璞女士接任理疗科主任,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又开展了按摩疗法。著有《按摩术与体育治疗》,195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的关于体育治疗的学术专著。黄厚璞女士担任理疗科主任直至1963年退休,1966年文革中受迫害惨死。1953年,杨子彬大夫由苏联专家举办的理疗培训班结业后来到北京协和医院,1954年,邹贤华教授获得前苏联理疗学副博士学位后来到协和医院,他们曾分别前后担任理疗科副主任、主任。其间,邹贤华大夫还开始了对A型超声诊断的研究。1986年超声诊断与理疗分离独立设科,1989年,邹贤华大夫离开理疗科到超声诊断科工作。在1986年理疗科与超声诊断科分离之前, 担任科室副主任的还有张缙熙大夫。

1986~2005年华桂茹大夫先后担任科室副主任、主任。2007年,陈丽霞大夫担任科室副主任,第一负责人,王燕大夫同时任科室副主任。上世纪三十年代,协和医院理疗科的创立是遵循按照美国现代物理医学的模式进行的,进入上世纪50年代,由于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关系间的变化,学科的发展渐渐引入前苏联模式。从上述科室初创及发展前期的经历可以看出,学科的发展不能独立于当时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摆脱时代潮流的裹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康复医学事业飞速发展,北京协和医院理疗科抓住机遇,充实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内容,1983年,正式更名物理医学康复科。2001年11月-2003年5月间,曾开设康复病房,陈丽霞医生担任首任病房主管医生。

目前,科室有康复医师5名,其中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人;理疗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共计15名,专业设置日趋完善,人员结构更加合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同时,由于疾病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的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将走出单一的治疗模式,向着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多领域伸展,人文化、立体化、全方位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物理医学与康复作为一门以功能恢复为终极目标、蕴涵深刻人文关怀的学科,无疑将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代。“风物长宜放眼量”,物理医学康复科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借助学科建设的契机,全科上下,团结奋进,伴随着协和的发展,也终将成为协和群星中熠熠发光的一颗。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葛伟
回答: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末梢循环不良、感染性疾病、脱水或严重脓毒症等因素有关。发烧时手脚冰凉通常表现为早期体温上升期的生理现象,也可能提示病情进展,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成熟,发热初期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液优先供应核心器官,表现为手脚温度低于躯干。家长需每1-2小时监测腋温,保持室温22-24℃,避免过度包裹。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 2、末梢循环不良 发热伴随循环血量重新分配时,可能出现甲床发绀、皮肤花纹等表现。家长可用温水37-40℃浸泡宝宝手脚改善循环,同时观察尿量变化。此现象常见于幼儿急疹、流感等病毒感染早期,需与川崎病的指端脱皮症状鉴别。 3、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扁桃体炎、肺炎链球菌肺炎等感染可引起寒战反应,此时手脚冰凉多伴随畏寒、面色苍白。若出现嗜睡、拒食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根据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治疗。 4、脱水 高热不显性失水增加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前囟凹陷。家长应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Ⅲ,每公斤体重每日补充50-100毫升液体。新生儿脱水热还需排除母乳喂养不足等非感染因素。 5、严重脓毒症 当出现四肢厥冷伴皮肤大理石样花纹、血压下降时,提示可能存在脓毒性休克。这种危急情况需立即急诊处理,医疗团队通常会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并经验性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 家长发现宝宝发热伴手脚冰凉时,应先解开衣物散热,用温水擦拭颈侧、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等可能加重寒战的措施。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24小时内反复发热超过39℃、出现抽搐或精神萎靡,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恢复期应保证充足睡眠,给予米汤、稀释果汁等易消化饮食,每日补充维生素AD滴剂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复。 葛伟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