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重症医学科(ICU) (共20位医生)

科室简介

重症医学科(ICU)是现代医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重症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在中国,秉承着协和人一贯的“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精神,陈德昌教授于1982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加强医疗病房,将重症医学较早的、系统的介绍到中国,成为中国重症医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而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重症医学中心之一。
  重症医学科(ICU)在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依托北京协和医院雄厚的医、教、研实力,在科主任始终如一的领导下,在全体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艰辛奋斗历程。如今,北京协和医院加强医疗科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重症医学中心和医疗、护理继续教育中心;成为人才梯队完备,学术水平突出,医疗技术精湛,科研实力雄厚的优秀的团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重症医学研修中心,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重症医学科(ICU)概况及规模:ICU拥有工作人员81名,其中医生19名,护士62名。正教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客座教授1人;副教授2名;主治医8名;住院医8名。护理本科生27名,其余全部为大专以上高等护理专业毕业。
  重症医学科(ICU)目前拥有床位28张(东院15张、西院13张)东院拥有层流病房,内设正压病房和负压病房,为不同患者提供不同服务。同时东院区拥有国际先进的数字化病房,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方便、更快速的服务。
  重症医学科(ICU)医疗工作:ICU收治的患者90%来自协和医院的各个临床科室,同时一部分病人来自外院(本市或外省),在繁忙的工作中一一代的医师共同努力下,抢救了无数的急危重病患者,总结了一套套的工作诊断治疗方案,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展开
收起
科室医生列表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后脑勺扁平怎么矫正
高云
回答: 后脑勺扁平可通过调整睡姿、使用定型枕、物理治疗、佩戴矫形头盔、手术矫正等方式改善。后脑勺扁平可能与睡姿不当、颅缝早闭、先天性斜颈等因素有关。 1、调整睡姿 婴儿期头骨较软,长期仰卧可能导致后脑勺受压变平。建议家长每2-3小时帮助婴儿变换一次睡姿,适当采用侧卧位。清醒时可多进行俯卧训练,促进颈部肌肉发育。避免使用过硬床垫,可选择透气性好的婴儿专用床垫。 2、使用定型枕 6个月内的婴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央凹陷的定型枕,均匀分散头部压力。选择高度不超过3厘米、材质透气的产品,使用时需确保婴儿口鼻不被遮挡。需注意定型枕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体位调整。 3、物理治疗 对于因斜颈导致的头型异常,需进行颈部肌肉拉伸和强化训练。物理治疗师会指导家长进行轻柔的颈部旋转、侧屈等被动运动,配合热敷缓解肌肉紧张。通常每日需重复进行3-5次,持续2-3个月可见改善。 4、佩戴矫形头盔 中度以上头型异常可在4-18个月龄期间定制矫形头盔。通过定向施压引导颅骨生长,每天需佩戴23小时以上,持续3-6个月。治疗期间需每周调整头盔压力,定期复查头围变化。注意保持头盔清洁,观察皮肤有无压伤。 5、手术矫正 严重颅缝早闭需在1岁前行颅骨重塑术,通过切除闭合骨缝或重建颅骨形态改善头型。术后需佩戴保护头盔3-6个月,定期进行CT复查。手术风险包括出血、感染等,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发现后脑勺扁平应尽早就医评估原因,婴儿期可通过日常护理有效改善。避免自行使用未经认证的矫正器具,喂养时注意左右交替怀抱姿势。生长发育期保证充足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定期监测头围发育曲线。若伴随抬头困难、面部不对称等情况需立即就诊。 高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