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

雷公藤多甙或将改变全球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策略

时间:2014-04-18 00:00 作者:复禾健康

  由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奉春和张?教授主持,联合国内9家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一项临床研究证明,对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单用雷公藤多甙的疗效不亚于单用甲氨蝶呤,两者联合使用疗效显着优于单用甲氨蝶呤。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风湿病学界最权威的《风湿病学年鉴》杂志,四大主导医学期刊之一BMJ同时新闻发布,引发国际广泛强烈关注,CNN等多家欧美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称RA)是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常见自身免疫病,在我国的总患病人数逾500万,不治疗致残率达70%。。国际上广泛采用甲氨蝶呤治疗RA。

  雷公藤长期以来被用于中医治疗关节疼痛和炎症,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北京协和医院张乃峥教授早在数十年前就积极倡导推广雷公藤制剂治疗RA, 临床验证具有良好的疗效和成本效益比。但由于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数据,其治疗价值未能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2012年初,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奉春和张?教授自筹经费,联合国内9家风湿病研究中心开展雷公藤多甙和甲氨蝶呤对比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对207例活动性RA患者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经过24周的治疗后,单用雷公藤组取得55.1%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用甲氨蝶呤组的46.4%,而甲氨蝶呤与雷公藤联合用药取得高达76.8%的治疗有效率。证实了对于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单用雷公藤多甙的疗效不亚于单用甲氨蝶呤,两者联合使用疗效显着优于单用甲氨蝶呤,且不同药物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这一研究结果或将改变国际标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几千万RA患者的治疗策略。

  国际风湿病学界最权威的《风湿病学年鉴》杂志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后,立即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美国梅奥诊所首席风湿病学专家Eric L. Matteson给予高度肯定:“这项研究的治疗效果很明确,非常有趣,既值得深入研究又具有发展前景。”前美国国立卫生院NIAMS所长 Peter E Lipsky教授等人对研究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国际知名风湿病学家Peter E Lipsky教授及《Ann Rheum Dis》主编Tore K Kvien教授等对这一研究成果表示热烈祝贺并期待后续影像学研究进一步成果报道。一周之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彭博社(Bloomberg)等20多家欧美主流媒体先后报道了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这项重要成果。

医院动态

更多 >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启动会召开

7月23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heumatic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ETHERTB)课题启动会在我院学术会堂报告厅举行。 受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重大专项处邢若奇处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研究所所长、结核领域病原专家组组长金奇教授。我院张抒扬副院长、内科学系主任张奉春教授、感染内科前任主任邓国华教授、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赵岩教授、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以及12家课题分中心负责人出席本次启动会。会议由该项目负责人、感染内科副主任刘晓清教授主持。 张抒扬副院长在欢迎辞中讲到,该课题研究人群为风湿免疫病患者,是一组特殊的人群,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提出了一个新的艰巨任务,课题意义重大,利国利民。同时,本课题依托全国排名第一的风湿免疫科,通过与感染内科共同合作,组建了非常优秀的团队,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张院长表示,医院及科研管理部门将全力做好项目的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风湿免疫科、感染内科以及各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该项目。同时,希望项目终期考核时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及转化医学的应用,对该领域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随后,邢若奇处长首先提出传染病专项的主要目标,即降低“三病两率”和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结核病防治作为近年来的弱势项目亟需加强,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医务人员加入到研究团队中。邢处长指出,我国目前缺乏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发病率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该课题做了很好的补充,希望能够探索更加完善的治疗方案,建立示范区,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外,邢处长表示,国家近年来对项目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成果产出和伦理等方面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顺利通过终期审核。 金奇所长还指出,在未来可预见的10-20年,不对结核病预防性疫苗抱有希望,在治疗上近50年基本无新药。此外,目前结核发现率低,治疗率低,多耐药比例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数据显示,每年新发病人可达100多万。这些问题导致结核疫情及面临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希望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结核病的防控和防治。本项目依托强大的团队,希望能够达到三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建立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基线;第二,探索风湿免疫病合并结核患者新的治疗方案;第三,示范推广经验。 刘晓清主任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及技术路线、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考核指标、年度计划及目标等。刘主任强调,各分中心要先做预实验,经感染科、风湿免疫科、流行病学专家及总中心讨论后,方可进行正式招募。张奉春主任和曾小峰主任均指出该课题意义重大,表示一定群策群力,努力把课题做好。 科研处黄辉副处长、财务处王爱青副处长分别从项目总体要求、项目管理依据、财务管理、生物安全管理、成果管理以及结题验收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具体要求。 最后,刘晓清主任介绍了项目的任务计划,各分中心分别对科室规模、构成、年度计划等做了介绍,并就一些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是结核病大国,每年新发病例1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结核病100多万,而风湿免疫病近年来在我国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该人群由于自身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陷,是结核的易感人群。而我国目前缺失这部分人群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也无风湿免疫病人群结核规范治疗的相应指南,因此,该项目将填补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方面的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该课题由我院作为总牵头单位,发挥协和在风湿病与结核病方面的优势,联合全国其它12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协同攻关,为今后多学科合作提供了很好范例。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唐筛没过的原因是什么
冷启刚
回答: 唐筛没过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孕妇年龄偏大、胎儿染色体异常、孕期感染、胎盘功能异常等。唐筛是通过检测孕妇血液中的特定指标,结合孕妇年龄、体重等因素,评估胎儿患染色体异常风险的一种筛查方法。 1、遗传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染色体异常病史,如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等,可能会增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唐筛结果可能显示高风险。建议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孕妇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必要时进行产前诊断。 2、孕妇年龄偏大 孕妇年龄超过35岁属于高龄孕妇,卵子质量下降,胎儿发生染色体异常的概率会明显增加。高龄孕妇唐筛高风险的概率较高,通常建议直接进行无创DNA检测或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 3、胎儿染色体异常 胎儿本身存在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会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这些染色体异常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可能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智力障碍等症状。确诊需要依靠绒毛取样、羊水穿刺等产前诊断技术。 4、孕期感染 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导致胎盘功能受损,影响唐筛指标的准确性。这些病毒感染还可能引起胎儿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等问题。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进行产检。 5、胎盘功能异常 胎盘发育不良、胎盘早剥等情况会影响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导致唐筛指标异常。胎盘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问题。孕期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监测胎盘功能。 唐筛只是筛查手段,不是确诊依据。唐筛高风险不代表胎儿一定有问题,低风险也不代表绝对安全。建议唐筛未通过的孕妇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孕期要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叶酸、钙、铁等营养素,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胎儿发育情况。 冷启刚主任医师山东省立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