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医院环境 Hospital about us

医院创建于1954年,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防治职能于一体的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三甲专科医院。作为全国知名三级甲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服务范围辐射整个浙江,并延及安徽、江苏周边地区。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安徽医科大学杭州精神卫生临床学,浙江省政府指定的精神病医学鉴定医院,杭州市精神(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单位。成立了省内首家以联盟形式组建的精神病专科医院高质量医联体。开展远程医疗和教学。精神病(行为医学)为省市医学共建项目,医学心理学为市一类重点学科,精神病学和精神康复学为市二类重点学科,情志病科入选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院立足精神科,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先后创立了浙江省首家老年心理康复中心,杭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市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市精神科疑难疾病诊疗中心、市精神康复诊疗中心、市抑郁障碍诊疗中心、市强迫症诊疗中心、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首条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首个儿童统合感觉治疗室。现核定病床800张,实际开放1100张,开设精神科、心理科、心理咨询、儿童心理科、老年精神(心理)科、中西医结合科、内科、神经内科等专科门诊及抑郁症、焦虑障碍、老年记忆障碍、老年睡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睡眠障碍、精神疾病早期干预、物质依赖、心理创伤咨询与治疗、康复诊疗、护理咨询等专病门诊。开展精神医学司法鉴定,精神残疾鉴定、智力残疾鉴定、心理危机干预等服务。医院医疗环境舒适,医疗设备先进。设有省内专科医院首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脑功能研究室、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作建立中国人脑库。医院配备1.5T核磁共振、螺旋CT、数字成像系统(DR)、全自动免疫发光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定量PCR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多导睡眠监测仪、64导事件相关电位系统、多参数生物反馈系统、带导航的经颅磁刺激仪等先进的设备仪器。医院重视学科建设,注重内涵发展,专科实力雄厚。现有职工691人,其中高级职称128人。硕导共8名;博士后1名,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4名,硕士111名。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特聘浙大求是学者1人(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杰青3人,钱江特聘专家1人。建立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和脑功能研究室,获批成立杭州市精神卫生研究所,专职科研人员7名。和德国马尔堡大学精神病院建为姐妹医院;首次参加美国精神病学年会并有学术展示。成功获批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医院加强科研建设,搭建科研平台,营造学术氛围,调动科研主动性,医院整体科研学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近五年,医院各类立项课题79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科技厅项目6项(其中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44项(其中杭州市重大科技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359篇,其中一级论文157篇,SCI收录28篇,获得继续教育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27项。科研成果奖共8项,其中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厅市级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医院承担安徽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和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还是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工商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临床教学点。2017年开始以省内唯一一家国家级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招生,在院规培生60人左右、进修生约80人左右。医院倡导“健康心理、健康人生”,积极开展精神疾病社区防治,普及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实行社区—医院一体化运作模式,在创立市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杭州模式”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004年成立的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近年来参与了“云娜”、“桑美”台风、“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以及新疆“7.5”事件后、温州7.23动车事件等突发事件中的受灾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医院坚持“医学有局限勇于攀登服务无止境追求卓越”,秉承“尊重沟通理解关爱”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以内涵质量服务品质为核心,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精神病专科医院,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办院宗旨。努力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在最新的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2017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和综合排行榜》中,我院位列精神医学专科全国前二十。

【详情】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推荐医生

推荐医院

专家科普

更多 >

医生答疑

更多 >
孩子有轻度抑郁症
杨乐金
回答: 孩子有轻度抑郁症可通过心理疏导、家庭支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专业干预等方式改善。轻度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障碍、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改变、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等症状。 1、心理疏导 建议家长陪同孩子接受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孩子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心理医生会通过沙盘游戏、绘画治疗等儿童适配方式引导情绪表达。若伴随焦虑症状,可联合正念训练缓解躯体化反应。避免使用成人化沟通方式,需以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建立信任。 2、家庭支持 家长需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减少批评指责,每天保持15分钟以上专注倾听。可通过家庭会议制定共同活动计划,如每周两次亲子烘焙或户外散步。注意观察孩子情绪波动周期,避免在情绪低谷期施加学业压力。家庭成员情绪稳定对儿童抑郁改善至关重要。 3、规律作息 帮助孩子建立7-8点起床、21-22点入睡的稳定生物钟,睡眠不足会加重抑郁症状。早餐需包含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如鸡蛋燕麦粥。午间安排30分钟静息时间,但避免超过1小时以免影响夜间睡眠。周末作息浮动不应超过2小时,维持昼夜节律稳定性。 4、适度运动 每日保证40分钟中低强度运动,如骑自行车、跳绳或游泳等有氧活动。团体运动项目能同步改善社交能力,建议选择篮球、羽毛球等需协作的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香蕉等含钾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冬季可改用室内舞蹈或瑜伽维持活动量。 5、专业干预 当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影响正常生活时,需儿童精神科评估。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氟西汀口服溶液、舍曲林片等抗抑郁药,用药期间家长需记录孩子情绪变化和药物反应。重度病例可能需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所有医疗措施必须严格遵医嘱执行。 家长应定期与学校老师沟通,避免孩子因作业压力引发情绪崩溃。饮食上增加深海鱼、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高糖零食摄入。可养宠物作为情感寄托,但需评估饲养可行性。建立成就记录本,每天共同记录三件积极小事。若发现自伤倾向或自杀念头,须立即送医急诊干预。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
复旦版排行榜